要求一篇餐馆一个跟历史有关的地方或展览写一篇感想,字数2000字左右

如题,写的好再加分。
要求一篇参观一个跟历史有关的地方或展览写一篇感想,字数2000字左右

参观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感想

------ 朱仁宏

10月24日下午,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学生党员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型展览。今天的军事博物馆花团锦簇,气氛庄重而热烈。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红军战士,有普通的工人、学生,还有一些外国友人也饶有兴致地前来参观。参观的队伍从正门一直盘旋排到一站地以外,人数非常之多,足能站满整条长安街。我们耐心地等待了一个半小时,终于进入了馆内,我们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我们这次“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的旅程。

红军长征造就的伟大精神穿越70年时光,依然具有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我们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前进,仔细认真地参观了展览,收益非常大,很多大型的组图和模拟建筑都让我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红军长征所遭遇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也是激励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

展览馆内人山人海,同学们热情高涨。不少学生边听解说边记录,还不时向工作人员询问,表现出对红军长征历史的极大兴趣。在红军长征的雪山草地模型前,同学们驻足凝视,思绪万千,被长征过程中的恶劣环境所震惊。在长征中的战斗英模头像前,同学们不时发出感慨,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所打动。所到之处,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红军的壮举无不深深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

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我会想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其实“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7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还记得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纵横神州十一省,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三万北上抗日,其悲壮历程,感天动地。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艰苦,创造的业绩丰富红军过草地,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残冬的威严仍然统治着大地,但是,红军战士,万里长征考验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他们要坚决地走出去。

长征途中的故事感人肺腑的太多太多。在过祁连山时,祁连山被一片严寒封锁着,没有人烟,没有草,也没有路,只有参天的原始森林和密密层层的刺丛。红军战士只好边行军边开路,衣服被刮破了,皮肉被刺开了。起初,有的同志还撕下块布条缠一缠,后来干脆就不理会它了。由于频繁的战斗,打进山那天起,就没有半粒粮食了。头几天,红军战士采些野果子充饥,还可以勉强度日,后来渐渐地感到不行了,饥饿夺去了不少战士的生命。山上的风很大,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只穿着一件很单薄的衣服,行起军来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停下来稍歇会儿,身上就要起鸡皮疙瘩,浑身打起哆嗦。晚上睡觉他们只好捡些野牛粪和枯树枝生火取暖,人靠人围成一圈。大家疲倦得连眼都睁不开,靠着靠着就睡熟了。天气太冷,火越烧越小,同志们的腿就尽量靠边火的旁边,有时裤子烧了几个洞也不知道,直到被刺骨的寒风吹醒,才发觉身上堆了一层厚厚的雪,连眼睫毛也是白的,活象一个雪人。有时冻得实在熬不住了,干脆就围成一堆,天南海北地摆起龙门阵来。忘掉了疲劳,忘掉了寒冷,共同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天还没亮就又继续行军了……

山好象越爬越高,路一天比一天难走了。每个同志都清楚地知道,怕困难就不当红军,当红军就不怕困难,一定要翻过山去,这是红军战士的本色。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真是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精神讲永远伴我同行

这次的参观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新中国,没有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就没有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此刻,我们格外怀念那些血洒征程、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格外怀念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不朽功勋的前辈们。我们向所有参加过红军长征和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贡献的先烈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4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1讯(记者张济和、通讯员王淇)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于9月19日在北京展览馆实地开展。同时,为丰富展出途径,扩大展览的社会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同步在央视网独家开辟网上数字展馆,并于2009年9月19日举办盛大的开馆仪式,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等领导莅临出席了开馆仪式,为60周年成就展网上数字展馆揭幕。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网上数字展馆依托央视网的新媒体传播技术平台,采用音视频、FLASH场景动画、数字高清相册、网络互动等表现手段,全景再现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领域取得的建设和发展成就,充分表现实体展览的全部内容,以方便没有条件到实地展参观的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这一大型展览的内容。根据互联网及时互动的特点,成就展网上数字展馆还设计了网民观展寄语留言的互动环节,放大网上数字展馆浏览的有效传播,让通过本网络观展的网民能及时发表自己的感想,写下自己对国庆60周年的祝福。

《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网上数字展馆的上线发布,也拉开了央视网国庆60周年报道的序幕。通过展览,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豪迈气概,充分展示当代中国的崭新风貌和巨人形象。
第2个回答  2009-12-15
虽然是四川人,家离成都也不远,却只到望江楼公园去过一次,且是唯一一次。

1979年4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我从战士当上了干部,穿着四个包包的衣服 “衣锦”回家探望父母。在家住了几天,想到过去家贫,离成都这样近,却没有去过成都,于是就告别父母提前归队,转道成都玩了几天。就是这一次,我去了望江楼公园,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了。

三十余年了,望江楼公园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只依稀记得望江公园里有一大片竹林,一丛丛的,种类很多。有些古典园林建筑,什么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泉香榭等,名字都不大记得全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园内有一井,名曰薛涛井,据说薛涛曾用此井水制作一种带花纹图案的彩色小纸笺,用以作诗,非常美观,薛涛因此声名远播,千古流芳。除此之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屹立在锦江边上的望江楼了。那时候成都还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楼,街两边一般都是五六层的建筑,高不过二十余米。望江楼却高达39米,共4 层,下面两层四方飞檐,上面两层八角攒尖,每层的屋脊、雀替都饰有精美的禽兽泥塑和人物雕刻。朱柱碧瓦,宝顶鎏金,仰头望去非常宏伟壮丽。望江楼上有两幅对联,一幅很长,堪与昆明大观楼长联蓖美,已记不得内容了。一幅很奇,只有上联,没有下联。由于联短,以斯地斯景入联,字浅意深,很有气势,因而至今都记得。其联云:“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据说这是百年前望江楼落成不久,一个江南才子于楼上所题。整个上联气势宏大,浑然天成,百余年无人能对。

最近,望江楼公园管理处,通过报纸、网络第三次发起向全球华人征集望江楼奇联下联,收到了3758份回复,还是没有找到可以与之匹配的最绝下联。看了这则消息,想起三十年前游望江公园的情景,引起了我探究应对这幅百年奇联的兴趣。

一时兴起,琢磨了几联,试对如下,供楹联爱好者和精通楹联的大家品味鉴赏。

联一:鼓浪屿,鼓浪起,鼓浪屿下鼓浪起,浪起声高,浪屿声高。

看到望江楼的上联,我就想起了曾游历过的厦门鼓浪屿。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当海浪涌起,受浪潮冲击,海石洞就发出很大的响声,声如擂鼓,因此而得名。鼓浪屿对望江楼,不管是名气还是声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都是风景名胜,应该是很般配的。一个在东南一个在西南遥相呼应。尤其是后两句,不仅是形对神对,而且意境也相对。“江流千古,江楼千古。”细细体味,它不仅是眼前景物的写实,而且包含着作者参透人生、感叹世事,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情绪。“浪起声高,浪屿声高,”恰好表达了相反的情绪,虽然说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但只要站立在时代潮头,敢于弄潮,随着时代浪潮的潮起潮落,人生就不会沉寂,人生之歌就会响彻云宵。

联二:观涛井,观涛影,观涛井中观涛影,涛影流芳,涛井流芳

“观涛井”就是观“薛涛井”。

望江公园里的每个景观都是为纪念蜀中奇女子薛涛而建,可以说没有薛涛就没有望江楼。因此下联应对与薛涛有关的景物才贴切吻合。试想百年前那位江南秀才,参观了薛涛的种种遗迹,然后登上望江楼,看到滔滔江流,想到薛涛那样一个美丽而有才情的官宦女子,早年衣金食玉,后来却一生坎坷,真是人生际遇无常,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发出了江流千古,江楼千古的感慨。那么下联正好切入主题,虽然薛涛人生际遇无常,可悲可叹,一个官宦千金,因父母早逝,生活无依,被官家收编入乐藉,坠入烟花场中。但她自幼熟读诗书,才情聪慧,心灵手巧,虽为歌妓、舞妓,却洁身自好,卖艺不卖身,并对爱情忠贞不渝,得到蜀人的喜爱。她的诗词,她的故事,生前的种种遗迹,留在人们心中,口口相授,代代相传,因而千古流芳。下联与上联相关密切,上联气势,下联婉约,点明了望江楼公园纪念薛涛的主题。

或许有人会说望江楼公园里只有“薛涛井”而没有“观涛井”,把“薛涛井”改为“观涛井”,美中不足。笔者认为这不是美中不足,而是锦上添花。一个“观”字让薛涛井活色生香。因为在望江楼公园里,我们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薛涛生活过的温馨气息。尤其当来到薛涛井边,仿佛觉得薛涛并没有离我们远去,她汲水的优美姿势,宛在眼前;当我们俯看透明如镜的井水时,这时谁的意识里不涌现出“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感觉?仿佛还能看到薛涛的倩影。从这个意义上说,把“薛”改为“观”又何尝不可?

联三:浣笺亭,浣笺人,浣笺亭里浣笺人,笺人留香,笺亭留香。

在望江楼公园还有一个景观可以入对望江楼,那就是浣笺亭。薛涛曾居成都浣花溪,晚年她采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桃红、松花、云母等色的精美小彩笺,常用于写诗酬和,人称“薛涛笺”或“浣花笺”。韦庄有诗曰:“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劈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霞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李商隐也有诗赞曰:“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可见浣花笺的名气在当时很大,薛涛井右侧的浣笺亭便是为纪念薛涛创制风靡一时的浣花笺,并展示制笺的工艺流程所建。以浣笺亭对望江楼,都是一个地方的景点,都是为纪念薛涛所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妙对天成。

联四:观潮台,观潮来,观潮台前观潮来,潮来奇妙,潮台奇妙

在钱塘江边有很多观潮台,每到中秋前后,观潮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一睹钱塘江大潮丰采。除了钱塘江边有很多非常有名的观潮台外,沿海地方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观潮台。可这里的观潮台却不是单指钱塘江边或海边的观潮台,这里的潮也不是单指钱塘江大潮或海潮。这里的潮应该是大千世界,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的潮起潮落。这里的观潮台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跳出三界静观人世奇妙变化的境界,既是实指更是虚指。潮来奇妙,潮台奇妙,暗藏禅理,与上联的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暗含对人世沧桑变化的感叹相呼应,耐人寻味。

笔者不学无术,向来对楹联、古诗文研究不多,尚且能对。我泱泱华夏,人才济济,饱学之士遍布国中,绝不会没有绝佳之作,而根本就是望江楼的傲慢与偏见,对得在好也难入法眼。如果谁要是把望楼奇联对上了,那望江楼就不奇了,也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古建筑。也因为有了这无人能对的上联挂在那里,才引来了无数诗人骚客、楹联大家争相一睹望江楼风采,一试自己的才情。既然如此,为什么公园方还要征联呢?这是公园方玩的一个噱头,他们不是要征联,而是要以此扩大望江楼公园的的知名度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