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卫拍的《孔雀》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给点意见

对平凡人的生活心存敬意——访导演顾长卫

东方网2月5日消息:2005年1月30日,顾长卫一早便走进了北京使馆区附近的河畔咖啡馆。他是当天的第一个顾客,与笔者相约在这里做专访。这位著名的电影摄影师,从未为自己摄影的影片出现在媒体面前,哪怕是《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让他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霸王别姬》。他习惯了低调,习惯了不在媒体上露脸。如今,当顾长卫以导演身份出现时,他坦言:“我现在坐在这里,面对媒体有这样的倾诉
欲,都是在为我自己导演的影片即将上映积累宣传效应。”———一切为了《孔雀》。
入围第54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影片,《孔雀》的首映日期被安排在2月18日,这一天也正好是影片在国内全面上映。此前,《孔雀》一直在北京的一家影院作试映。“试映其实挺冒险的,万一口碑不好,那么影片就别想再公映了。我们事先估计到观众对电影的口碑会好,才敢拿出来放映。”显然,顾长卫对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信心十足。

“五年我就做了这一件事”

名列“世纪百位杰出摄影师”的顾长卫,有过一段“留洋”的经历,与好莱坞一些著名导演合作。但多年的摄影工作使他的一只眼睛视物模糊,医生确诊为斜视,不宜再从事过多的摄影工作。1999年底,在好莱坞拍完陈冲执导的《纽约的秋天》后,顾长卫一直在国内养病。“其实除了长期的摄影工作造成的职业病迫使我在家休息外,我本身也是有些惰性的人。这五年我才做了这么一件事,要是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的。”顾长卫有意对电影事业作一个新选择,当导演是他那时的最佳选择。

由李樯创作的剧本《孔雀》完成于2000年,剧本曾流传于很多导演之手,甚至有一位导演还在剧本故事描述的地点安阳开拍了这部电影,但拍了十多天后,不知什么原因又停拍了。虽然那些曾经看过《孔雀》剧本的人都对剧本表示一致认同,但最后剧本被顾长卫攥到了手中。“我看了剧本就很喜欢,觉得丢不下了。”顾长卫行动起来———2003年4月9日,《孔雀》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城镇,一个被称为水冶的地方开了机。

《孔雀》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三人命运遭遇的故事。影片最初的设想是请章子怡或徐静蕾担纲女主角,都因为档期调整不过来而没有参演,最终挑选了张静初饰演姐姐、冯�饰演哥哥、吕玉来饰演弟弟。从完成的影片来看,第一次当导演的顾长卫对演员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的电影有一点苍凉”

“文如其人,每部作品都能让人感觉到那个导演是怎样一个人。我是特别普通的人,我喜欢样式上看起来简单,内容更深刻一些的东西。《孔雀》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相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会拍出不同的效果。《孔雀》从开拍起便注定要打上顾长卫的烙印,比如以河南安阳话作为影片对白语言,镜头冷静、呈蓝灰色调,构图细腻、讲究,长镜头的大量运用,这些都是顾长卫为《孔雀》所作的独特的设计。

《孔雀》从弟弟的视角切入,配以旁白讲述故事。影片曾被顾长卫处理成一个从头至尾顺流而下的故事,但他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形式。现在,影片的故事被分成了三段式,分别讲述姐姐、哥哥、弟弟三人的命运。用这样的形式,顾长卫称是为了“更让人回味”。在电影中,导演刻意弱化了人物所处背景以及故事描述的时代,而更关注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个体生命。顾长卫说,不论是什么时代,个体都会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遇到那样的故事,“我的电影有一点苍凉,它不是要对背景和时代进行评价,而是想表达这样的主题:普通人也有很多希望。我对那些平凡人的生活始终心存敬意。”

顾长卫说自己是个细腻的人,这一点从他为影片安排的诸多细节中就可以看出来:电视中正在播出的《追捕》;全家人一起做煤球;戴着白色工作帽的刷瓶工……“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回到那个年代,回忆起自己那时的生活。当初我在看剧本时,满脑袋都是那个年代自己经历的事。”这部电影顾长卫拍了156场戏,最后只用了130场戏。他说:“我希望电影要有留白,给观众一些空间,有一些情境是可以让观众自己去丰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17
动荡青春的心灵之旅

《孔雀》讲述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里的一个五口之家,一段时期内各人发生的故事。主线人物是家庭中的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饰)和弟弟(吕玉来饰)。

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孔雀》分段落分别描述了三个年轻人各自的一段生命历程与生命状态,呈现出来的是或明朗或冲动或懵懂的理想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神经抽搐、精神萎靡,以至日子平淡、尘埃落定的过程。那过程提供给我们的机会——观看别人同时也观看自己。 用顾长卫自己的话来说,这部片子反映的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沉浮。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极端的东西,但它一定能打动人心。对于众人在观片后给出的“感人”二字,昨天顾长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我们并不想让大家在看片的时候放声大哭,或者是笑声一片,最好是眼泪就在眼眶中,但不掉下来,这就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效果。”

虽然以《孔雀》为名,但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是讲人的,并没有出现孔雀,或是一个像孔雀这样华丽的人物。对此,编剧李樯的解释是:“其实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观赏,某个人的喜讯与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我们彼此都像动物园笼子里的动物,被人们观赏。我们所有的人都像孔雀,身上长满故事,一生中经历过的爱恨情仇,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孔雀这种鸟好像是动物园里最具观赏性的,人一点也不次于它们,好比《孔雀》剧本里的那三个孩子。人生是个笼子,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别人观赏我们,我们也观赏别人,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第2个回答  2005-11-17
刚看完时我也觉得结局很突兀,并且不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要叫《孔雀》
可是后来回想,还是很有道理的
(1)孔雀把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就好像影片中“我”的记忆一样。岁月不经意间溜走,一家人日子虽然平淡,但过得很从容,幸福就是与家人携手共渡的美好时光。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虽然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不完美,但是那种温暖却是主旋律。即使是家人的争吵也是美丽的插曲。
(2)孔雀开屏那一瞬间非常美丽,但是为了这份美丽人们往往要等很长时间,并且不一定等到。就好像人的梦想,是可望不可及的。姐姐的空军梦就是很好的例子
(3)最后一家人陆续从孔雀前经过时的具体场景既不太清了,但是当时我的心里却有种事过境迁人生如梦的感觉。蹉跎多少岁月,只为花开一瞬啊

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5-11-17
我不想引用资料
只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是表达一种渺小却坚韧的个人精神
是对现有的平凡生活一种蠢蠢欲动的不安分和超越的渴望与坚持
是对自己梦想的追逐与失落
曾经的冲动与疯狂,在生活面前终于归于平静
生活就是这样不总是尽如人意
就像结尾的孔雀
费尽心机也不能主宰它的美丽
却在离去之后绽放
第4个回答  2005-11-18
怎么上面的人有那么多要说的阿?我只是谈自己的看法。一个女孩儿曾经很喜欢那个伞兵,觉得她很帅,但终究只是幻想,若干年后,姐姐已经老了,并没有结婚,心里还憧憬着那个伞兵,但现实很残酷,她看到那个伞兵很懒散颓废的样子,和他说曾经的怦然心动,那个伞兵只是傻傻的,没什么大表情,梦就这样化为泡影了。看了挺想哭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