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两首诗的作者和题目还有全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两首诗的作者和题目还有全诗是什么?

1、“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书赠瞿秋白的一幅对联。

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如果能够得到一个知己就足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将把你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

先生称瞿秋白为知己,此联堪称古今咏颂友谊之绝唱。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战国·佚名《战国策·赵策一》中的一段话。

意思是: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节选原文: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

译文: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

扩展资料

鲁迅和瞿秋白之间的故事

瞿秋白和鲁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32年夏秋之间的一天。两人见面后并无陌生感,就像两个老朋友久别重逢,他们从日常生活谈到彼此的遭遇,又从淞沪抗战谈到中国革命和文学战线上的情况,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瞿秋白与鲁迅的交往愈加密切,包括在危难关头,瞿秋白多次临时转移到鲁迅的家中避难,每次鲁迅都毫不畏难,热情接待。

在见面以前,瞿秋白已经深入研究过鲁迅的作品,并通过与鲁迅不断交流探讨,他已十分了解鲁迅和他的杂文。于是,他用四天四夜编成了《鲁迅杂感集》,并亲自撰写了序言,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最早对鲁迅及其杂文做出科学评价的论文。

瞿秋白将《序言》拿给鲁迅看后,鲁迅诚恳地说:“以前就没有人这样批评过。”又说:“我只觉得说得太好了,还应该对坏的地方也多提些。”

两人在文学上的惺惺相惜,延伸至在白色恐怖下互为对方人身安全的考虑上。当时,鲁迅的名字一直排在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暗杀名单上,鲁迅则一向横眉冷对,无所畏惧,瞿秋白多次提醒他注意安全,并劝他到苏联疗养,编写中国文学史。鲁迅坦然而幽默地说:“要杀就杀吧,我就是不走。如果我真的走了,他们就要狂叫,鲁迅收受莫斯科的卢布了。”

而在鲁迅看到瞿秋白的病容,想到他不断被“猎犬”搜捕时,反而积极地劝他到苏联去疗养和写作,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在这期间,鲁迅曾亲笔写过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借以表达两人之间难得的友情。

1934年1月,瞿秋白服从中共中央的决定,离开上海前往中央苏区。临行前,他专程到鲁迅家中与之告别。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始进行长征。瞿秋白没有参加长征而留在江西,以孱弱的病体与国民党军队周旋。

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被捕后,随即给鲁迅写了封求救信。就在鲁迅与杨之华商议营救方案时,因叛徒出卖,瞿秋白的身份暴露。鲁迅又想与陈望道、柳亚子等发起公开营救活动,同时还请托蔡元培在国民党上层援救,但都无功而返。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

噩耗传来,病中的鲁迅抑制着悲痛和愤怒,与瞿秋白的几位好友在郑振铎家里共同哀悼这位坚贞不屈的烈士和挚友。鲁迅还为瞿秋白题写了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同时,大家商议收集瞿秋白的译著文稿,为其编辑出版《海上述林》。鲁迅不顾肺病缠身,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夜以继日进行编辑、校改等工作。

当《海上述林》上卷《辩林》出版时,鲁迅说:“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这部书,鲁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寓意九州共怀秋白烈士,可见鲁迅的良苦用心,也反映出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赵策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8

1、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清代徐时栋《烟屿楼笔记》有这样的记载:何瓦琴溱集稧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亦佳。
白话释义:人生在世,只要能寻得一个知己就足够了,这一辈子我都将把他当作自己看待。

同时鲁迅也注有“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它是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

2、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出自东周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白话释义: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而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扩展资料:

鲁迅的“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给瞿秋白的一副对联。

当时鲁迅先生希望用文字来是中国民众觉醒,所以他大量创作以“匕首” 和“投枪”著称的杂文,但是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惧怕鲁迅,侮蔑鲁迅,贬低鲁迅杂文的战斗意义,说他是一个“杂感家”,有的进步刊物甚至攻击他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

瞿秋白的《序言》却对鲁迅的杂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说:“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后来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时,秘密会见鲁迅先生,双方促膝长谈,互相赏识。鲁迅先生就写了这副对联相谢。意思是,知己难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百度百科:烟屿楼笔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8
这两句都不是诗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有关记载是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何瓦琴溱集稧贴字属书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亦佳。】这幅对联是何瓦琴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集字创作的。(1933年春鲁迅 以之赠瞿秋白)
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翻译:最初,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豫让给范、中行氏做大臣,但并未受到重用,于是他就投效智伯,得到宠信。后来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最痛恨智伯,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这时豫让逃到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智伯复仇。”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1-07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赠给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要把自己的知己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爱人如爱己.
早期的鲁迅先生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塔,于是他创作了一组文学作品,企图揭出人民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后来大革命失败,他认为他的文学创作只不过是让部分青年觉醒,而只是使他们象餐桌上的醉虾一样更加体验到精神上的痛苦而已。所以他寻找更加有力的战斗武器,大量创作以“匕首” 和“投枪”著称的杂文,直接揭露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但是,传统的文学观念,对杂文是瞧不起的。而鲁迅先生从他一开始文学创作起,就一直受到反动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围攻,侮辱,漫骂。瞿秋白先生在上海时,秘密会见鲁迅先生,整理鲁迅先生的杂文,写了《鲁迅杂感集序言》,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杂文的社会意义和巨大价值。鲁迅先生感到非常满意,就写了这副对联相谢。意思是,知己难得,对中国社会有共同的看法;序言写得满意。
第4个回答  2015-01-07
语出自春秋四大刺客之一豫让,春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灭智氏,豫让为给智伯报仇,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刺杀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绝唱。

词语解释为: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献身,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追答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刃其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杀之。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襄子至桥而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智伯。智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使兵环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智伯矣。”遂伏剑而死。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