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白话《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老子用我们常见的“水”来比喻“上善”,也就是玄牝之德,说:最好的善就象水一样。

为什么象水呢?老子说:水的善就在于既能够利益万物,又不争功,而且还会愿意呆在所有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贱之地,因为唯有这里才会有最需要帮助的人,高处的人相对来说都比较富足、安全。这种品质就象老子说的: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利万物;“俭”就是不争——不争地位、权利和声名;“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永远不选择,永远接受别人不要的。所以老子接着说:故几于道,拥有这样的品德就和“道”相差无几了,或者说与“道”很容易相应。

因为与无为的“道”能够相应,一切有为之法才会渐入佳境——转为“上善”,这种“善”表现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里的“善”都是“恰如其分”的意思,我们来逐一解释一下:

居善地,居是处于、位置的意思。人最怕的是什么?其实既不是怕穷,也不是怕苦,而是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高不成低不就。

孔子说“三十而立”,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立,如果你找不到,或者找错了,那怎么“立”呢?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说要成家立业,而是要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居善地。

相信所有的人都面临过这个痛苦和困惑,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位置的确立并不取决于自己能做什么,而在于社会和大众认为你能做什么,是不是这样?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哪怕是你被推崇为君主,或者是坐到了自己最想坐的位置,都不是“善”位——善地,因为它既来自于大众,也可以一夜之间就被大众所颠覆。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吧?如果您在水里沉浮多日,终于坐到了梦寐以求的“船”上,就是登上“善地”了吗?说不定还更危险,因为谁都想上船,竞争如此激烈,万一再被扔回水里也不是不可能啊,那么善地究竟在哪里呢?

其实善地就在诸位的心里,对于得道之人来说,善地乃是“行善之地”的意思,哪里能够利益众生、哪里能够做善事,就是善地,其它都是不善之地。所以佛国净土的菩萨们才都会往娑婆世界里跑啊,佛国净土难道不是善地吗?说句实在话,对于想救度众生的菩萨们来讲,娑婆世界确实才是善地。有道之人就要这样来选择自己的位置,才算“居善地”了。

心善渊又是什么意思呢?“深不可见”为渊,心思缜密、深不可测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用在“毁人不倦”上,那就太可怕了;如果用在利益众生上,那就妙不可言、功德无量了。所以老子说要善渊,利益众生的心要象深渊一样,既深不见底、又宽广无边,不分亲疏荣损,善能容纳一切众生,而且利益到底,直至众生成佛。就象观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我们却从来见不到她的真实模样,也不要求我们回报,更不会为了哪个众生生气、烦恼,这就是善渊。

与善仁。与是“相与”,也就是“交往”的意思。这是老子教我们与众生的相处之道,他说,和一切有缘众生交往的时候,要善仁——以真实地利益众生为“仁”,而不以“妇人之仁”为仁。

比如父母管教孩子,并一定总是夸奖才好,也要会用责罚,只要用的得当,能够让孩子改恶向善,得到真实的利益,那就是仁;如果把孩子当成祖宗一样供着,一味地夸奖、娇惯,以为这样才是对他好,其实是害了他,这种溺爱之“仁”就不是善了。所以,我们和一切众生相处时,都要善仁,就是要以众生的真实利益为重,而不要拘泥于形式和虚情。

言善信。信是诚信、信用,老子说,说话要说对众生有利益的实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大话,或者毫无意义的话,这叫“言善信”,也就是言语要以可信的真话为善。除了真实之话,其它都是多余,都没有说的必要。

那么谁是说真话的人呢?佛经上说:世界上唯有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其他人都不是,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智慧都不圆满,所以说出来的话肯定是有偏颇的,和实相不会完全相符。比如从古到今有无数的人在解释经典,包括我现在也准备混入其中,但讲得都是佛义吗?可以肯定的说,都不是。那我们是不是都不能说话了呢?也不能讲经了呢?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两个弟子为了一个佛讲过的经义争论不休,都觉得自己领会的才是佛义。于是就去请佛陀来裁定一下,看谁说得对,佛说:都不对,但也都可以用。

所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我们不必急着去争论谁讲得才是真正的佛义,只要不离佛义就好了。就象讲《论语》的人、讲《道德经》的人多的不可胜数,那就让他们讲去好了,都是个人的体悟,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缘,可以教化能和你相应的人,所以我们不但不要互相批评、指责,还要尽量去支持,誓将讲经说法进行到底,这样才能够象百家争鸣一样,使修身养性之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佛的真义反而会脱然而出了。这就叫作“醉翁之意不在酒”。

政善治。政一般是指治理国家的事务,也叫政治,而老子在政治的中间加了一个“善”字,这又如何去理解呢?

打个比方说,历史上的两个女皇,一个是武则天,另一个是慈禧,这两位都极有政治手腕,但是相比较而言,武则天的政治是为了振兴天下,而慈禧大妈则是为了自己的穷奢极欲。所以都是政治,境界怎么会差得这么远呢?就是因为从政之人的心胸不一样。

那么一个了悟了如水之道之人,心胸已经打开了,那会如何来掌管国家呢?就是“以上善为本”,也就是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为本,既不会为了个人私利、也不会为了某个集团的私利而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而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事善能。事是做事情,能是能力,做任何都要恰到好处,不一定要求完美,因为要照顾到周围的众生和环境,能入乡随俗,这就是“善”。

打个比方说,我们在中国讲经比较容易,到了国外怎么讲呢?还和国内一样就不行了,你反而要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甚至去熟悉他们的《圣经》,按照他们的思维习惯去讲,而不是照搬照抄,这就是事善能。

同样,修道之人去救度众生,哪有那么容易啊?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习气和业力,你不能一法通吃天下,而要以众生的根性出发,去善巧地去开导每一个人,这才是事善能。

动善时。时是时机,动是变化,也就是“易”,《易经》是专门研究变动的,包括变动的时机和规律,如果顺时而动就是“善”——恰到好处,时机不到而动就不“善”了。

比如说,我们明白了佛法,首先想度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人,可是他们根基都不行,那怎么办呢?第一你要等他们的善根成熟,第二你要帮他们善根成熟,第三你还可以先去度远处的人。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吧?他在印度找不到接班人,看中国有大乘气象,就跑到中国来了。来了之后,先被地方官推荐,去见了梁武帝,结果发现话不投机,他就跑到嵩山去面壁了九年。

那让我们看来,这么一位大德一言不发地面壁九年,不纯属浪费时间吗?他为什么不飞上飞下地显显神通,信众不马上就蜂拥而来了吗?或者抓紧时间赶紧学学中文呢?这就是时机未到的缘故。

因为达摩祖师自己语言不通,不太合适在中国弘法,所以他来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找一个当地的祖师,把法脉传下去。可没有发现一个法器,那怎么办呢?就一个字——等。

就这样等来等去终于等到了二祖神光法师,也就是将来的慧可祖师,“慧可”是达摩祖师给他起的名字,意思是“智慧尚可”,能够修行禅宗了。神光是终于来了,还在达摩祖师的洞外一直站着,下雪的时候也不走,只想求祖师给自己传法,等了九年的达摩却一点儿也不着急,反而对神光说“除非天降红雪,我才给你传法”,想趁早断了神光的念想。

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师父如此苦苦相逼,神光法师也一点儿不含糊,拿起戒刀就把胳膊砍下来了,血流到了白雪上,顿时一片血红。逼得达摩祖师不得不传法于他。

达摩祖师折腾这半天才传法,是为什么呢?就是要动善时,必须要火候到了再淬火,才能炼成好钢,都是同样的道理。

那这样的“善”——恰如其分,如何去做到呢?老子最后点破了天机,他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总之,只要不争,就可以做到无尤,尤是特别、过分,也有怨恨的意思,所以“无尤”就是不过分、恰如其分,这就是上善。

争就是比较、竞争,属于第六意识的功能,也叫分别心,所以分别心重的人,都很会“争”,天天为了“更高、更快、更强”而孜孜不倦,这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死得也会更快。比如中国文化是最讲忍让、退让的,所以历史也最久远,而其它文化,就未必会能有上下五千年了。

不争并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善”之根本,是智慧的表现,因为唯有不争,才能让万物完全随缘而动,丝毫不违背因果,世间难道还有比不违背因果更“善”的吗?至少我还不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一个人如果不谦虚就会走向自满,从而不愿面对挑战。没有谦逊我们就不会睁大眼睛满怀好奇地探索新的领域。

第2个回答  2017-04-06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