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元、贡生、进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学位?

如题所述

解元:古代是乡试第一名; 现代:硕士学位获得者,考试全省第一名;贡生:古代是国子监或太学学生; 现代:中央党校学生;进士:古代是殿试后上榜的举子; 现代:博士学位获得者。

秀才第一名叫解元,举人第一名叫会元,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果一个人连中三次考试的第一名,就叫三元及第,这是极大的荣耀。在整个科举考试的1300年历史上,三元及第的人一共才有16个,可谓凤毛麟角。

进士是中央级别的考中者。公元605年科举制的开端,隋朝首次开科取士开的就是进士科。隋、唐时期,“进士科”只是科举考试中的其中一科,也是考取最难的一科,因此,进士的地位也是各科之首。

唐代很多人都以考取进士为荣。《唐才子传》选录唐代诗人278名,其中171人是进士出身。可见,唐代诗人对进士的热衷程度。孟郊曾有一首《登科后》描绘自己考中进士后的喜悦心情。



扩展资料:

贡生种类:

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 清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比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

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

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等。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是“岁贡”,后来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传统社会公办学堂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所以有资格获得这个级别的“职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贡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28
贡生是古代地方向国子监推荐的本地最优秀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的学生。解元是古代乡试的第一名(考举人全省第一),因为古代三年才进行一次科举,而且每次都有无数的复读生跟你竞争,考中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所以这个头衔比现在的全省高考状元加上公务员考试含金量高了数倍。之后全国的举人每三年参加会试和殿试后被录取就是进士。进士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国家包分配,最差也能分个副县长,所以进士差不多就相当于现在高考全国前100名(进士每三年录取100-500人)加上公务员考试和处级干部选拔考试通过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2
贡生就是秀才,秀才是州府一级的考试录取的,一般按县的大小分配名额,也是三年一考,考取了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省级的乡试,叫考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了举人才有资格参加全国的会试考进士,第一名进士称会元,取得进士后才参加最后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前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也称三甲,这三甲均为皇帝钦点。
第3个回答  2015-12-26
与学历学位无关,相当于公务员考试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