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外国最先是怎么交流的?

如题所述

年代最早的是张骞(西汉,通西域),去印度的是玄奘(你错为鉴真。玄奘,唐,去印度),鉴真(唐,东渡日本),郑和(明,下西洋)。其实在他们受命出使(玄奘并不受命)之前,国与国之间早就存在着官方和民间的往来。朝奉的官员,边贸的商人、传道的僧侣,甚至也不排除通婚,所以能够同时懂得两三种语言的人是存在的。身临其境是学习语言的捷径。就如内地人去了广东——那广东话在我看来跟外语差不了许多——但有些人几个月就会有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张骞使西域时,带了一个匈奴的俘虏,叫“甘父”的做他的翻译。这俘虏可能在汉朝呆了较长时间吧。玄奘自己就在国内学习过古印度语(天竺文)。他13岁出家,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为师。这些人都是当时中土佛家的大师,好多天竺来的经文都由他们翻译过。慧休就是他的第一个天竺文老师。郑和下西洋时,也在长安城的清真寺选翻译人才。 最后,他选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鉴真东渡日本,沟通问题更是比另几位容易多了。日本爱中国文化的影响比其他(地域)要深刻得多。 这主要归功于两类人了,一类是早期的商贾,一类是交战被抓的俘虏张骞,班固等人出使西域的同时,佛教的一些文化已经开始传播到东方了,很多是当时边境贸易的商贾带来的,因为商贾自周开始就兴起,先秦到汉一直很兴盛,与外夷交易,自然会多少学习点其他地区的语言,像秦汉边郡的汉人会说匈奴语和其他胡人语言,那是很常见的事情而玄奘,鉴真和郑和,当时所处的环境已经较秦汉有很大的改善,各地区海路 陆路都很发达,中国和附近国家交往也频繁,中央礼部还有专门设置接待外国使臣的专门机构,唐朝时期长安街头随处可见胡人(甚至还有黑人)所以沟通应该不成问题!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东亚乃至亚洲的主流,很多国家都慕名前来朝贡,通商,这更促进了双方语言乃至文化的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