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严谨性要比其他语言好吗?

如题所述

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工具,把语言运用到何种程度,主要是看用工具的人。一个严谨的中国的搞科学研究的人,写出来的中文基本上也是严谨的。一个荒唐的德国人说出来的德语也是破败不堪的。德语有框架结构,大概这是众口传说德语“严谨”的来源。但框架结构的要点不过是在陈述句中固定动词在第二位。实际上,由于主语和宾语都有可能出现在第一位,当第一个名词和第二位的动词出来时,你并不能确定主语和谓语。比之汉语,这里误解的可能性更大,你要往后听完,才能确定你的第一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幸后面又跟了个从句,或者从句之从句。。。徒增理解之难度。汉语与英语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当然与很多因素有关,但有趣的是汉语的语序与英语基本一致,主谓宾结构井然。你不觉得这样更顺么?德语的框架结构,主语宾语都可能在最前面,那么就容易产生谁是主语的疑惑。当然,这个语言也有自己的拯救手段。就是变格。父亲打了儿子,DerVater是第一格,denSohn是第四格,哪个词放前面都没关系,看见den就知道是被打的那一个了。所以DerVaterschlägtdenSohn,跟DenSohnschlägtderVater,意思一模一样。但是如果两个单词是中性或阴性单数,或复数,DieMaussiehtdieKatze,到底是老鼠看见了猫,还是猫看见了老鼠,从这个句子里面是压根看不出来的。倒过来写DieKatzesiehtdieMaus,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此题无解的。此外,变格变位,每种语言都无定数,学一种语言都必须完全适应其格与位的特点,事实上很多外国人是无法很好地掌握的,多少都会犯一些错。而中文无此难点,所以很多把中文学进去的人,反觉得中文的语法简洁易懂,容易掌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其他的语言我不懂,如果只是对比中文和英文,那么不是中文不能达到英文的严谨度,而是英文不能达到中文的模糊度。比如说很多美国媒体纠结于今年到底是“yearofgoat”还是"yearofsheep"。后来他们意识到“yang”这个词可以是goat,也可以是sheep,还可以是ram。事实上它可以指“一切吃草的长蹄子的咩咩叫的生物”。但是英语里没有这样一个词可以表达相应的概念,他们只能选一个更加具体,“精确”的词。汉语的造词和语法习惯,决定了在汉语中,存在高度概括(同时也高度模糊)的描述,然后使用者会视情况添加限定条件达到自己想要的精确度。比如我说“他养狗”。用英文表达,我就必须说"hehasadog"。但是如果我不知道他养的是一只狗还是几只狗呢?如果我只知道他养过狗,不知道他现在还在不在养呢?甚至我都不知道这是个男他还是个女他呢?这时候人称精确,时态精确,单复数精确的英文反而不能做到精确表达,因为它缺乏中文这样高度概括的能力。而语言的使用者往往是“懒惰”的。在能够达意的前提下,人们通常会使用最简短的表达。所以汉语的日常表达中充满了“他养狗”之类的模糊句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汉语所谓“不精确”的假相。

第2个回答  2018-01-06

语言越严谨越好。其实并非这样。完全严谨的符号系统不可能成为日常语言,因为日常生活本来就充满了模糊,双关,言外之意的现象。因此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用的。至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只是一种语言特点。语言还有其他手段。如果看一看汉语语言学的一些论文就会知道,汉语的语序是多么具有语法意义(不仅指是主谓宾),着,了,过,完,好,就,才,把,被,这些词配合在一起又能玩出多少花儿来。平时没察觉这些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已。况且从整个已知的人类历史来看,形态句法的简化是大势所趋。

第3个回答  2018-01-23
汉语的特点是,增减修饰成分太容易,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说得滴水不漏,也可以意味深长,事实证明很多人都喜欢意味深长不喜欢滴水不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