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是二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对抗强度最大的战场之一,从1941年6月22日算起,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为止,接近4年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国力是影响战争胜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要说是二战是纯粹的国力战,这个还是有点偏颇的,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
首先,二战初期,战略战术也是影响战争的决定因素之一。二战前期看,德国、法国、英国的实力还是差不多的,法国是欧洲陆军之王,英国是海上霸主,国力还是不错的,但是德国通过战略战术的创新,大打闪电战,占领整个欧洲,前期几乎打垮苏联,日本太平洋海战初期,奇袭珍珠港,赢得了半年的战略优势期。这一阶段,国力还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只是一个缓冲因素。
其次,在相持阶段,战争开始大量消耗资源,国力因素对战争影响逐步开始上升,但战略战术因素也很重要。比如苏联,在战争初期经过大溃败后,凭借广阔的战略纵深和深厚的人力储备,扛过了德国的进攻锋芒,大量补充人员和装备,并通过坚守、反击等战术,消耗德国的战争资源,在局部战场获得主动。我国抗日战争,在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大量牵制日本陆上兵力,国军在正面战场局部抗衡,通过国土和人力资源储备,和日本进行相持,导致日本逐步走向颓势。同时,盟国通过广泛的战略轰炸,炸毁工厂等设施,消耗德国日本的国力和战争潜力。第三,在反攻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说室纯正的国力战或者叫消耗战更合适。同盟国的工业生产已处于高峰阶段,美国 、苏联已组织起了千万规模的军队,此时德国、日本的人员、资源 、生产能力等已入不敷出,完全处在纯消耗阶段了,国力已接近崩溃。这一阶段的战斗,胜负已无悬念,苏军半个月攻克柏林,美军逐步攻克日本外岛防御,进攻方与防守方的实力差距太大,完全就是拼资源与消耗,战术已不是很重要。总之,苏德战争可以看出国力战的影子,但不是国力战的全部。苏联,如果没有盟国尤其是美国的军事援助还有西线战场的开辟,单凭自己的国力,也许并不一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同样德国,如果不两线作战,如果没有美国对苏联的支持,1-2年时间内打败苏联也不是没有可能。战争是国力、战略、战术等的综合考量。不是二战,而是一战结束。可以看看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总体战》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更是将此理论用于第二此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以巨大影响。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由他来加强国民和军队“在种族基础上”的民族团结,考察与战争有关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导战争全局等,并领导由陆、海、空军、宣传、军事技术、经济、政治领域里的奇才所组成的国防参谋部来贯彻其思想意志。
不是国力,而是战略纵深无论苏联还是中国在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联合打击下都没有被征服一个好歹有工业生产能力一个纯粹就是农业国(当然日本陆军太菜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而整个战争最大的受益者——美国则是战略纵深最大的国家不仅仅有两个大洋,还有东海岸到西海岸广袤的土地,以及加拿大这个垫背的反观那些真正有强大工业实力和技术水平的国家英吉利,被德国炸成废墟法兰西,举手投降,马奇诺防线用都没用上两个国家都有着和前面提到的三个国家差不多大小的殖民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他们不是大国?他们工业实力不强?你马后炮可以放,你在1935年和世界上所有人说英法军事、工业、经济等“国力”不如当时刚刚纳粹党上台的德国,估计要让人笑掉大牙。二战再度证明了一点,一个国家的武力投送能力是有限度的,后来的冷战也是这个样,没有核弹,苏联打不到DC,美国也推不进莫斯科。冷战平衡是两个超级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目的,认为一个国家“国力”强大就能征服世界,怕不是连最起码的战争经济学都不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