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词中的悲秋伤春是怎样表达的?

如题所述

“伤春悲秋最诗意的表达,这才是美得让人窒息的宋词”
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向来有伤春悲秋的文学传统。春天的时候感悟青春韶华的逝去,秋天的时候感悟人生的凄冷无助,千百年来一直在抒写,在表达,在演绎,早已经成为固定的意象。
而且在很多描写伤春的诗词当中,抒情主人公往往是一个相思的女子。在中国传统文学的视野当中。春天的明媚阳光,春天的百花开放和青春的容颜易逝,以及和女子萌发春思有着同样的内涵。
我们今天所分享的这首宋词,堪称是伤春悲秋最诗意的表达,这才是美得让人窒息的宋词。且看: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
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这首词的题目是《南乡子·细雨湿流光》,作者是五代词人冯延巳。所以这首词更确切的称谓应该是一首五代词,但是又因为五代存在时间很短,且影响力较小,后市时常会把五代词和宋词融为一体,归入到宋词的范畴之中。
这是一首伤春的宋词,开篇“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就已经确立了这首宋词的离愁别恨主题。春意盎然的季节,春雨蒙蒙细雨霏霏,芳草萋萋,一年一年的在生长。而且心中的离愁别恨也如同青草一般野蛮生长,一直到无法抑制。
看到这如画的春光,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想起那残存在记忆当中的“无限事”,顿时感觉人生“茫茫”。而面对那些曾经代表连接一体的“鸾镜鸳衾”,更是“断肠”难言,毕竟曾经的美好,现在已经物是人非。
下片一开始就是一段情意悠悠的叙述。抒情主人公思念意中人,那是“魂梦任悠扬”,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会把这种思念放到梦境之中,但是等到睡醒以后却发现“杨花满绣床”。
在抒情主人公抑制不住内心伤感的同时,更看到“门半掩,斜阳”的这样的场景,更是增添几分愁绪。“门半掩,斜阳”说明女子内心的苦苦等待,但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薄悻不来”。
如此这般任凭春光的逝去,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负你残春泪几行”,写出了多层次的辜负内涵:辜负了这美丽的春光,辜负了这青春韶华的岁月,更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痴心,还辜负了我这留下的泪水。
这首宋词当中对于春光有了非常诗意的表达和描写,无论是“芳草年年与恨长”还是“鸾镜鸳衾两断肠”,亦或是“睡起杨花满绣床”都是一段段情意悠悠的感情瞬间。虽然写的是景色,但是哪里不是浸透了抒情主人公的点点情意?
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6
其一、春恨的内容几乎包蕴了爱情失落、仕途坎坷、青春易逝、人生短暂等种种人生的不幸和悲哀。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冯延巳[鹊踏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其次,悲秋词沿袭了以往的传统,大约有两种倾向:一是与自伤身世紧密结合。一是在秋景的描摹中吐露报国无门的愤慨怅惘和忧国伤时的无限苦闷。

其三,宋词是典型的女性文学、情爱文学,其主题多男女相思离别,风格多婉约含蓄。因此,伤春悲秋文学发展至此,其写景更细腻,表情更委婉。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古人这话说的真有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