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名词解释

如题所述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时也叫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冠状动脉是唯一供给心脏血液的血管,其形态似冠状,故称为冠状动脉。
这条血管也随同全身血管一样的硬化,呈粥样改变,造成供养心脏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即为冠心病。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及人的生命。多数人平时没有任何症状,工作、学习、生活均如常,但常有心肌缺血的征象,如感到心前不适,或者乏力的症状,虽症状很轻微,但若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会发现心肌缺血情况,可以尽早预防。这多数属干隐性冠心病。有的病人症状比较明显,经常出现胸骨后或左心区疼痛,多呈一过性,持续时间较短,说明心脏已有供血不足的情况。
如急性发作时则心前区剧痛,脉微,大汗淋漓,口唇发绀等症状,说明有心肌梗塞,应急救处理后再由医院抢救。所以中老年人应经常检查心电图,防止发生意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

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扩展资料: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人群,男多于女。我国本世纪70年代调查资料表明,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6.46%,人口死亡率为29.6/1万,占心血管病死亡中的1/5左右。本病主要的易患因素是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动脉硬化的发病机理,目前有两种学说:

①脂肪浸润学说,认为血浆中过高的脂质渗入血管壁,特别是胆固醇在血管壁堆积形成粥样物并引起纤维钙化样反应;

②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认为动脉内膜由于某些原因,最初有血小板聚集,之后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血栓,以后再被增生的内皮细胞所覆盖而并入动脉壁内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病理改变是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变窄而导致心肌供血障碍。临床表现取决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堵塞程度、血管受累数、侧支循环的多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冠心病(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的总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类型。CHD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并造成大量死亡的一种心身疾病,半个世纪以前其发病率逐渐增加。冠心病为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病。
第3个回答  2019-09-04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扩展资料
危险因素与诱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第4个回答  2017-01-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