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选择伐齐却没有灭齐,难道就是想一雪前耻吗?

如题所述

燕国励精图治进行变法,联合五国伐齐,为何不灭齐?从一雪前耻角度入手,调动民众积极性的引子燕昭王时期的乐毅伐齐这一军事行动,是燕国一直以来的发展历史上少有的重大军事行动,这场战争所取得的成果也是燕国所有对外战争当中成绩最好的,虽说燕国经历了几年的战争最终依旧没能够将其国灭亡,虽燕国在最后也并没有谋取到很多在土地方面的利益。

但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却是极大地打击了当时的齐国,给了燕国的发展一个非常好的缓冲机会,也让燕国人在这次战争当中收获了很多财富;将齐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积累的巨额钱财和粮草,都被运回燕国,这场战争让燕国独享齐国多年积累下来的经济成果。

这次战争可谓是齐国给燕国在国力上的一次补偿,力量强盛的齐国陡然间经历了近乎灭国的摧残,本来实力弱小的燕国因为这场战争获得巨大利益,从此之后,两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变得越来越小,也给了燕国更大的生存机会,可是在这场战争当中,燕国本来是有机会灭亡齐国的。

乐毅领导五国伐齐,没有灭掉齐国,隐藏哪些真实目的?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燕国最终却只是收获了一些钱财和粮草,虽说这些东西也给了燕国极大的助益,但燕国在出兵征讨齐国之前,费尽心思在国内进行变法,并且还联合了除了齐国之外的其他五个国家共同发动这次军事行动,对于这一次的战争可谓是煞费苦心的。

齐国在燕王哙禅让王位的事件上,推波助澜

燕国发动这场军事战争的第一个原因是,要为自己曾经遭受的耻辱复仇;引起燕国对齐国巨大仇恨的事件有两个,第一个则是燕王哙时期实行禅让制对燕国产生的重大影响;那个时候燕王哙十分崇尚上古虚名,想让自己流传后世,想让自己像古代的尧舜那样被人们称颂,所以就想在战国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将国家的权力都转让给丞相子之,这一事件看似是燕王哙昏庸无能所导致的,但是事实上推波助澜的则是齐国人。

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这件事,或者说对这件事情有着重要主导作用的苏代,就与齐国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再加上齐国那个时候对于战争的准备,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齐国的司马昭之心,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燕王哙决定将权力禅让给丞相子之之后,燕国人民对于这样的一个决定大为不满。

在伊阙之战中,齐国趁机吞并宋国,引起燕国忌惮

而第二件事则是在后来发生的伊阙之战,当中发生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想要趁着秦国刚刚稳定内政,并且秦军中没有著名将领带领的时候,一举消灭秦国,但就是那样的一场战争,齐国却在当中还有着其它的心思,他想用其他五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作为牵制住秦军的筹码,自己则在战争的空隙一举吞并宋国,将这个各大诸侯国觊觎的肥肉吞入自己的肚中;齐国消化宋国后,实力壮大自然对燕国动手,想到这里,燕国是十分忌惮的。

齐国斩杀燕国来使,燕昭王感到羞辱

如果仅是如此,燕国对于齐国的痛恨还不会非常之深重,更重要的是,当时齐王为人处事非常的狂傲,在六国发兵之前就斩杀了燕国派出去的将领,给了燕国非常大的羞辱,这让拥有大志向的燕昭王无法忍耐,但基于当时燕国和齐国的实力差距,燕昭王不得不将这样的赤裸裸的羞辱忍耐下来,在承受了这样的痛苦之后,燕昭王可谓是励精图治的,他在国内举行变法任用了名将乐毅、剧辛等一班非常有才干的人,开始带领着燕国走上了强盛的道路,目的也是为了为这次事件而复仇。

只不过战争有着意想不到的顺利,乐毅在其他五个国家的支持之下很顺利的就带领着伍国梁家打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势如破竹地攻打进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这其实是战争的一些意外的惊喜,燕赵王本身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消灭齐国本身,所以他在最后才萌生了那种要当太平天子的心思,才给齐国的复国留下来机会,所以说,乐毅发起这一场军事行动最根本的目的,或者说最基础的动机其实是想为燕国一雪前耻。

恪守传统的燕国,想在乱世中崛起

这第二个原因则是,想让燕国在乱世当中崛起;我们知道那时的燕国虽然号称战国七雄之一,但却是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之一,其与韩国一样,国内都是支离破碎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受到的阻碍非常严重,在行政方面和军事方面也非常的薄弱,燕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王道政治传统影响的国家。

燕国恪守传统,不思进取,在大国夹缝中生存

在战国初期,燕国为了谋求国家的生存和利益,不得不依附于当时中原霸主魏国,到了战国中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的局面开始,没有一家独大的诸侯大国,燕国又开始在各大诸侯国之间寻找依附和帮手,它依附过楚国,依附过秦国,也依托过齐国。

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哪个国家强大,燕国就依附于哪个国家,在大国争霸中夹缝中生存;而那时,各诸侯国都没有一国灭另一国的能力,必须联合它国或者结盟,才能称霸,因此,本身比较弱小的燕国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国家,燕国也能够很好的保证自己的宗庙社稷。

贫弱的燕国,屡遭齐国欺辱

这样依附大国而苟且偷生的滋味并不好过,燕国朝秦暮楚,首鼠两端的外交策略,让它自己都感觉到没有依靠和保障,一旦它所依附的国家有了更加好的结盟对象,或者它依附的国家实力受损,燕国的生存就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危险,那个时候的燕国用夹缝当中生存这几个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才会被齐国屡次三番的欺辱,才会在对战齐国的战争当中一次又一次的失利。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变法给燕国带来了很多的实际利益,他从齐国所掠夺来的财富一直支撑到灭国,后来燕王喜在秦国的逼迫之下不得不退往辽东地区,这沿途所利用的物资就是在燕昭王伐齐时期,所掳掠而来的财富。

燕昭王虽然没有改变王道政治,但也使燕国变法图强

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燕昭王伐齐时的这点基础,那么后来的燕国就没有机会东尽辽东地区,更没有机会与重新建立起来的代国联合抗秦;在那次变法当中,燕昭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燕国国内官吏中饱私囊的现象,同时还是用乐毅训练燕军,让本身作战能力比较弱小的燕国士兵,成长成了一只能够南征北战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正是依靠着这支燕军,燕国才能够在伐齐的战争当中势如破竹。

乐毅伐齐,是燕王用来调动广大民众积极性的引子

事实上,让一个国家的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的方式就是共同的去面对困难和危险,那时的燕国被来自东方的齐国虎视眈眈的觊觎着,一雪前耻不仅是燕昭王一个人的心思,更是广大燕国人民的心思,因为自从燕国立国开始,他就是西周地位比较崇高的诸侯国,这个国家的百姓们本身就有着一种由血脉激发出来的自豪和骄傲。

虽然这种固执的观念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但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却能够将他们联合在一起一致对外;所以齐国对于燕国的所作所为,激起了燕国群众的不满的;在全民仇恨的情况下,燕昭王打出伐齐这样的旗号,打出这样一雪前耻兴复国家的旗号,更容易带动平民百姓们的积极性,所以事实上乐毅伐齐这个目标不单纯的是一场以军事为目的的战争,更是用来拉动国内广大平民百姓的生产积极性的引子。

虽然到最后,被田单的火牛阵给一举击溃,虽然并没有将齐国吞灭,但是这场战争却给了燕国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也给了其一个生存的条件,是燕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也是燕国后来进行发展的一种保障。

一个国家想要在与其他国家的争斗当中取得胜利,或者说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必须有着能够让人们刮目相看的实力,为什么那时齐国不敢进攻魏国、不敢攻打楚国,却偏偏对燕国虎视眈眈呢?就是因为燕国的国家实力比较弱小,就是因为齐国知道燕国没有能够抵抗他的综合国力,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可以说是非常贴切的落实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

落后就要挨打,必须要有令人刮目相看的实力

所以说,如果燕国不能够在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时代,变法图强改善国内发展方式,是不可能凭空崛起的,也是不可能将伐齐这场军事行动打得轰轰烈烈的;因此,国家的实力在战国时代那样天下大争时代里,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说这个世界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在这样的世界里,弱肉强食其实是一个人们不愿意承认却又不得不去遵守的法则。

就如同燕国那样,只有能够摒弃曾经的一些古老观念,摒弃墨守成规的王道政治,只有切实地为自己国家的生存环境进行谋划,根据燕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变法、改革、图强,才能够有着拥有打败自己敌人的机会,才能够在那样纷乱复杂的时代里让自己国家的宗庙社稷得以保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