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全诗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记录所什么所什么描写了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等景?

如题所述

月夜》全诗前两句(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后两句记录所(闻)、所(感),描写了(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景色。

作品原文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9
《月夜》全诗前两句(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后两句记录所(闻)、所(感),描写了(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景色。

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20-09-22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杜甫前往投靠,却路上被叛军抓捕,送往长安。不过因为官职卑微,杜甫最终没有被囚禁。不过看起来他也离不开长安城。而此时,杜甫的妻儿都在鄜州(现在的陕西富县)。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鄜州是杜甫妻儿当前所在地,这在刚刚已经解释过了。闺中,可以理解成指代妻子,也可以理解成妻子独看的地方是她的闺中。有几点言外之意如下:

这首诗是杜甫看见月亮而怀念妻儿的感怀之作。这个可以从这几点推测出来:1.后文有“未解忆长安” —— 杜甫惯于用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如《梦李白》的“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和“三夜频梦君,情真见君意”。2.后文有“何时。。。双照泪痕干”,双照一词说明杜甫现在很可能也在流泪。3.既能写闺中今夜有月可看,则杜甫自己在长安也应当是能看见月色的。综上,这首月夜应是杜甫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不是像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那样凭空画画一样想象出来的。

但是杜甫虽然是望月感怀,却不直写“今夜长安月,老夫只独看”,而是把镜头挪向思念的另一端,想象对方是怎么也在望着我此刻看见的这个月亮。这就是匠心独运了。这个解释和例子来自《吴小如讲杜诗》,我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

“只独看”这三个字,说明以前还有过“一起看”,所以才说现在只能独看。一下就体现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两句第一层意思是在继续描写闺中独看的形象。虽然还有小儿女和杜妻一起生活,可是他们还小,不能理解杜妻望月寄相思的哀愁。更加突出“独”字。

第二层意思,也点出杜甫对小儿女的思念之情。“怜”字不知道是做“怜爱“解,还是作”可惜“解?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这两句是对杜妻的特写。当然是想象中的特写。云鬟指头发;香雾,雾本不香,是因为染上了头发的香味。清辉指月光,恐怕还得是很清亮的那种才行。王昌龄有“清辉映水木,演漾在窗户”一句。玉臂当然是杜妻的胳膊。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这两句和张九龄的“披衣觉露滋”是类似的场景 —— 夜深了还在看月,夜深到露水都出来了,人都觉得冷(或者凉)了。

有人说这两句风格很香艳,不像是杜甫的风格。我觉得这两句放在这里,是非常恰当,毫无旖旎之意的。因为结合前面四句和后面两句,很容易理解杜甫是在通过描写形象,表达自己对妻子真挚的怜爱相思之情 —— 这里的关键词是真挚,因为情感真挚,才让人觉得不迤逦。沈德潜说这两句“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我觉得也是这个意思。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虚幌,指透光的窗帘或帷幔;不过我在网上搜索,好像这个词不常见。双照泪痕干,语序上有一点点颠倒,其实应该是“(月光)照双人泪痕干”。字面上,这两句是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重逢),能一起倚在那透光窗帘处,(一起看月),一起被月光把我们两人的泪痕双双照光?有几点言外之意如下:

“何时”呼应首联“只”字,“虚幌”呼应“闺中”,“双照”呼应“独看”。

“双照泪痕干”字面虽说以后场景,实则还暗指眼下也是双双有泪痕(泪痕可以理解成虚指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渲染当前的相思之情。

这两句作为结尾,是有些分量的。不可轻易略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