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的是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智谋高于自己,恐日后对东吴不利,欲除之,便让诸葛亮在十日内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立即答应,提出三天便可完成,并立了军令状。
周瑜为了使阴谋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应,到时候就可按未完成任务的罪名将诸葛亮除掉。但诸葛亮不慌不忙,他只请鲁肃暗中为其准备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以青布为幔,两侧束草人千余。
第三日清晨,大雾漫江,孔明请鲁肃来到船上,下令二十只船冒着浓雾向曹操驻地江北使去。到了曹营附近,诸葛亮令船队一字排开并擂鼓呐喊。
曹操闻报令千万弓弩手万箭齐发,以击退敌军。到了浓雾消散,诸葛亮才下令返回。此时,二十只船上的草人已插满十万支箭,诸葛亮以其过人的智谋使周瑜的阴谋破产。
扩展资料: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无不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叹服,以致不少人几百年来大都认为历史上确有其事,对其深信不疑。
然而这个只是罗贯中的创作,在三国历史上并无此事。不过“草船借箭”故事的形成,也并非空穴来风,有些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只不过时间、空间与人物不同而已。
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
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
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