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十四个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如题所述

农历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中国农民按照节气从事着生产劳动,他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描述和记录每个节气的情况。因为中国南北东西气候有很大的差异,各地的二十四节气歌也不尽相同。现在我抄录一首流传在东北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齐开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河封定,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摆祭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过新年。
这种来自于民间的谚语歌谣,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都散发着质朴的泥土芳香,让我们呼吸着一股沁人心脾的中国民俗文化的清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3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惊蛰、清明、小满、芒种、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太阳历简称阳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一年365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分12个月。由于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位置的不同而冷暖气温不同,因此产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日落日出,风雷雨雾。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先民们总结出一套大自然运转的规律——即一个季节还可细分为六个节气,四个季节为二十四个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古人划分四季的方法,立,开始。即春、夏、秋、冬开始的意思。立春的日期为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立夏为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立秋为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立冬为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同时,春分和秋分又把春天和秋天分成两段。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秋分为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

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最长,冬至日白昼最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国二十四节气,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广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由于其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因此被称为“太阳历”。

大约从夏朝开始,我国劳动人民就遵循二十四节气从事生产活动,所以其又被称为“夏历”。笔者曾认真研究了炎帝史料,从中发现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炎帝时代。

上古时代,天人合一。任何一个首领,其首要职责就是仰观俯察,授民时历,并以此为中心进行祭祀和管理礼制;其次才是开疆拓土。有了“认识天文,教民稼穑”的本领才能为先民所敬重和拥戴,从而担任“领袖”。

史载,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发展的萌芽状态,那时人们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燧人氏时代已经确认天北极,创《河图》《洛书》、星象历;伏羲氏时代发明了八卦,并创立了天道观测系统;到了炎帝时代发明了太阳历,发现了太阳黑子,并发明了荧惑历(火星历)等,促使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第2个回答  2019-10-09

廿四节气是古代中原人民的探索自然规律的生活总结。

这一点除了应对中国地大物博,还要强调气候差异大,不是全部都适应

廿四节气发源地,配套一系列谚语,辅助农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03
教你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 春分,雨水,惊蛰,春至,清明,谷雨,夏分,小满,大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秋至,寒食,霜降,冬分,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第4个回答  2019-10-03
春分,雨水,惊蛰,春至,清明,谷雨,夏分,小满,大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秋至,寒食,霜降,冬分,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