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十二因缘

如题所述

《入法门论》科解(十八):十二因缘 

阿王诺布帕母 著

多扎信雄仁波切 科解


【注】

所谓四有,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生有就是投胎的一刹那。

本有就是投胎后至死有的阶段,也是有情生存的期间,此有胎内五位和胎外五位之别:胎内五位就是羯逻蓝(译为凝滑或杂秽,指四大将凝固位——托胎后的最初七日间)、頞部昙(译为疱或如胞,指在羯逻蓝上渐生薄皮的时候——第二的七日间)、闭尸(译为血肉或软肉,指血肉凝结未坚的第三周间)、键南(译为坚肉或硬肉,指既成为固体的第四周)、钵罗奢佉(译为支节,即五根将完备,生五识时的第五个七日至出生的第三十四个七日间);胎外五位就是出生以后至死亡的期间,即婴孩、童子、少年、盛年、老年。


死有就是命终的一刹那。

中有就是死后至生有之间。

有情如此经四有的顺序永无止息地痛苦循环,这就是生死轮回。


转自佛教正法中心: 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123475095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3
十二因缘

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5

第3个回答  2019-07-26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无明(贪□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一切生死皆源出于无明。“无明”尤指执恋自我为实有的我执。自无始轮回以来,无明便一直伴随着我们,从没一刻相离。这种影响便似一块黑布,把我们的眼睛盖着了,令我们不知事物的真相。
2、行(造作诸业)
由于无明,我们便会造作种种善恶不同之业,这便称为“行”。
3、识(业识投胎)
“识”是业之载体。由无明所引致之任何行,会被纪录在识之中。无明、行及识就如播种人、种子及大地之相互关系及组合。如果把生死轮回比作一座房子,无明、行及识便是其最主要的三根柱头。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名色”是指众生在受孕入胎一刹的蕴身。这一身体是负载识的容器,亦是后来发展出之各支的基础。如果没有这蕴身,识便没有附托的对象,亦无从发展出后来之视觉及听觉等。如果把前三支比作房子的柱,名色则好比墙及屋顶等。
5、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在名色蕴身存在后,并不马上有感官功能,但在没多久后,它便发展出眼、耳、鼻、舌、身等根,而具备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等功能,这便称为“六入”。如果把名色比作房子,六入便是它的窗及门。透过这些窗及门,房内的人便能与外界有所接触。
6、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由于有了六根及各感官功能,我们便藉此媒介与外境发生关连,这便是“触”的意思,譬如说我们有了眼根,而又有视觉功能,现在面前有一朵花,我们的视觉感官便透过眼根与这外境发生关连了。
7、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有了感官等与外境的接触,我们便生乐、苦或不乐不苦之中性感受,这是“受”支的意思。举些例子:当眼睛与面前的漂亮花朵二者相遇时,眼识便生起作用,我们便会有乐的感受;当鼻根与臭味相遇时,嗅觉便生起作用,我们生出苦的感受。
8、爱(对境生爱欲)
因为有了前一支——受,我们便会有所贪爱,眼喜欢见美丽的事物,耳爱听悦耳的音乐。不愿与好事物及感受分离,又不愿与不好的事物及感受相遇……,这是“爱”支的意思。
9、取(追求造作)
因为有上一支,我们便有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取”。
10、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由爱支及取支,再加上第二支——行,我们便具足了以后再受生的因缘了,这是“有”的意思。前面讲过无明、行及识好比播种人、种子及大地,而爱支及取支正好比肥料,有支则是长出之幼苗。
11、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因为上述各支,便衍生出又一次的投生,这便是“生”支的意思。
12、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既有生、其必然后果是有“老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於无穷。
http://hi.baidu.com/%C4%CF%C6%C1%CD%ED%D6%D30/blog/item/bc7f93d9fb41d72910df9b23.html
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