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最后一句话怎么理解?

如题所述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最后一句话“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己到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表面上看,这句话平淡无奇,不过是对眼前景象的现实描写,实际上,这句话却是全篇最耐人寻味之处,是隐藏作者思想和情绪最深的句子,是全篇思想的点睛之笔,是作者一路情绪发展变化的。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作品的开头说起,并紧紧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线索。
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听到了许多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但他听到的消息,却无法跟人评论。他心里的感受,也没法向人诉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去消受。所以他出门散步,是没有告诉妻子的,更没有叫上她。他只有在对荷塘月色的欣赏和描绘里,将自己内心最的思想和情绪,隐隐约约、曲曲折折地表现出来。
作者先是描写荷塘旁的小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里,作者并没有明说小路象征什么,但读者读到这儿,却容易由小路的形状、颜色和村质,联想到当时的,不正是走在一条曲折的小路上吗?作者说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怕就是听到了许多不好的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这些感受,又不能向人诉说,所以作者才一个人,趁夜色出来散步,独自默默消受。这里的“寂寞”二字,给全篇定下了情绪基调,后来的所有情绪变化,都是在这一基调上展开的。
接下来,作者又说了一番独处的妙处,但这妙处的立足点,也还是孤独。所以说,与其说作者是在一个人受用那无边的荷塘月色,不如说是在承受无边的。
紧接着,作者又描写了荷塘的一系列景色,如鬼影一般的树影,无精打采的路灯,令人心烦的蝉声蛙声等,但这些描写,无一不散发着孤独和气息。只有荷花,才给荷塘和作者的情绪增添了一丝亮色。但由此引发的对江南采莲美景的美好回忆,却又很快回到了美景不再来的中了。
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对蝉和青蛙们的态度。蝉是白天和里夜都会出来烦人的,叫声单调。青蛙的叫声则黑夜才有才响才热闹。作者在这里提蝉和青蛙,结合当时的背景,似乎是有所指吧?所以作者用一句“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不动声色地划清了与蝉和青蛙们的界限。
最后那句“轻轻的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则是用妻子的无思无虑,与自己的一路作对比,是在无声地告诉读者,自己到头来还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还是只能一个人默默忍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5
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因为听到了许多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但他听到的消息,却无法跟人评论。他心里的感受,也没法向人诉说,只能一个人静静地去消受。所以他出门散步,是没有告诉妻子的,更没有叫上她。他只有在对荷塘月色的欣赏和描绘里,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思想和情绪,隐隐约约、曲曲折折地表现出来。

作者先是描写荷塘旁的小路,“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里,作者并没有明说小路象征什么,但读者读到这儿,却容易由小路的形状、颜色和村质,联想起一九二七年的中国。那时的中国,不正是走在一条曲折的,处处容易着火的黑色小路上吗?作者说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怕就是听到了许多不好的消息,引发了许多感受。这些感受,又不能向人诉说,所以作者才一个人,趁夜色出来散步,独自默默消受。这里的“寂寞”二字,给全篇定下了孤独、忧愁、烦闷的情绪基调,后来的所有情绪变化,都是在这一基调上展开的。

接下来,作者又说了一番独处的妙处,但这妙处的立足点,也还是孤独。所以说,与其说作者是在一个人受用那无边的荷塘月色,不如说是在承受无边的孤独和愁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