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词汇水平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一、词汇知识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知道一个词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当我们知道一个单词时,我们知道的不仅仅是它的意义,还有更多层面的知识,例如,语音,句法,形态和语义方面的知识。

1. 语音知识

语音结构或者发音是词汇知识的一部分。当人们只知道一个词的读音但是不能准确提取出时,这时经历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的现象。人们可以通过读音来提取词汇,而当我们出现语误的时候,一般是由相似音而引起。

2.句法知识

当两个词可以相互替换时,它们属于同一句法范畴。运用这一标准,句法范畴可以作为提取心理词汇的一个标准。例如,传统地,句法范畴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等。这些标准把词汇分类存储到心理词汇中。

3.形态知识

确定词汇量必然会涉及语言的形态学。在形态学中,有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而粘着词素中又分为曲折词素和派生词素。因此要知道一个人的心理词汇量,需要有一定的标准。一个单词加上曲折词素不改变原词的意义,那么算作一个单词。而有些词素会改变原词的意义。标准就是,是否可以从一个带有词素的词的词根来决定词的意义。

4.语义知识

词汇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抽象词汇,公平,我们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事物。一个词的涵义是它在一个词汇网络中与其他词的关系。根据Sir Francis Galton的词汇关联测试,可以分为四种语义关系:分类关系、部分-整体关系、从属关系和功能性关系。词义又有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不同的词可能会有相同的外延意义。我们应该利用日常生活中存储的知识,以便可以拼读,写出新的语言组合形式。

二、心理词汇的组织

心理词汇所包含的知识都清楚之后,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存储在记忆中的。

1.语义网络定义

语义网络是目前关于心理词汇组织形式的主要模型之一。它把词汇组织看作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概念或接点组成的网络。其中词用接点来表示,接点和接点之间通过词的语义关系而相互连接。该模型能较好的解释词汇联想作业中的意义关联,而且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都知道词汇总是通过多种方式与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网络正好可以解释这种联系,另外语义网络与大脑中神经原的连接方式的相似性也使它更具吸引力。

2.等级网络模型

等级网络模型主要体现在词的范畴关系和属性关系,不同词的接点在网络中有高低之分。Collins &Quillian (1970) 研究了这一模型并提出假设,即“认知经济原则”:用于存储语义信息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最有益的方式是将信息存储于某一特定的地方,他们进一步指出,所有信息会存储于可能的最高接点。信息只会在某一接点存储一次,然后通过语义关系提供给其他接点。因为人类具有推测的能力,节约存储空间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等级网络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不能解释某些典型性现象,即对于同一等级的接点,它们的提取时间应该相同,但是提取典型成员所需时间比非典型成员提取时间要短。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存储信息存储于网络中较熟悉的接点而不是最高接点的看法,在等级网络的中部的某一等级上的词条中存储特征信息。

3.激活扩散模型

与层次网络模型不同,激活扩散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激活是从某一接点向周围扩散的过程,随着距离而减弱,因而距离近的接点更易被激活。

相对于等级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虽有一些进步,也存在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概念模型而不是词汇模型,对词汇的语音、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Bock& Levelt (1994) 结合词汇和概念方面的知识认为词汇知识存在于三个层次:概念层次,语音层次,语义层次。尽管这一模型并没有包含所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但它利于我们对词汇组织和词汇提取的理解,而更易于被接受。

三、词汇提取

了解了词汇知识以及它们如何被存储于记忆中。我们讨论在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如何提取这些信息。

1.检索模型

Forster (1979)认为词的识别系统有几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按照频率的高低递减组织排列,词汇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是自动并独立于其他系统的。担当我们提取心理词汇时,只能按照一次用一条固定路线的方式依次进行辨认。因此,虽然这一模型较好地解释了频率和词汇典型性效应,但它不能很好的解释启动和语境效应。

2.词汇发生模型

Morton (1969)提出了词汇发生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词的提取并不是靠它在心理词汇中的位置,而是靠它激活到一定界限的程度,与搜索模型不同,词汇发生模型中允许各种方式的知觉输入加在一起发生作用,平行运作,相互竞争,最后提取出正确的词。其优势在于不仅对词频效应给予很好的解释,同时还对启动效应和语境效应做出了解释,但是它却无法解释非词效应。

3.集群模型

集群效应主要是用来解释由听觉词汇识别。口语词汇识别主要有三个阶段。首先,基于输入的听觉语音分析,最开始的集群被激活,然后,集群中的成员被选择进一步分析,最后,结合接下来的语义和句法语境从而得出具体的单词。改进的集群模型认为,不同词汇的激活水平是和激活的各词汇间的相似度有关的,被激活最强烈的留下,其他的则剔除。这一模型结合了前两种词汇提取模型的优点,并且更灵敏,因它更符合语言从左到右的特点。

四、影响词汇提取的因素

影响词汇提取和组织的因素很多,首先要说的是词频效应,即受试对高频词的反应快、对低频词的反应慢。和词频相似的还有近现率,指某词在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频率。除此之外,影响因素还包括词汇性效应、词汇歧义、词素结构、语义启动、语境效应等。

五、总结

心理词汇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词汇组织模型,词汇提取模型方面的研究。三种词汇提取模型有相同点和不同点,但都反映了词频效应和语义启动。经过对比可以看出集群模型能够更好解释词汇提取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Bock, K., & Levelt, W. (1994). Language production: Grammatical encoding. In M. A. Gernsbacher (Ed.),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pp. 945-984).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Collins, A. M., & Quillian, M. R. (1970). Does category size affect categorization tim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9, 432-438.

Forster, K. I. (1979). Levels of process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 processor. In W. E. Cooper & E. C. T. Walker (Ed.), Sentence processing (pp. 27-85). Hillsdale, NJ: Erlbaum.

Morton, J. (1969). Interaction of information in word recogni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76, 165-17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7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相对稳定,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相当于日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例如,正直、懒惰、勇敢、优柔寡断等。

自我: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例如学生是一种地位身份,学生角色就是家长、教师和公众对他的行为的要求和期待。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卑: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简接性和概括性。例如,1、早上起来看到遍地都是雪,就可以判断昨晚下雪了。2、气象台根据气象资料及现代化手段,推算出近期的天气变化,做出天气预报。3、掌握了树的概念,见到具有树基本特性的植物,自然会把它归到树的概念之中。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所以意识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感知、思维、情感、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动力。简单地说,行为活动都有它背后的原因,动机就是行为活动的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例如,音乐能力需要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节奏感、旋律的记忆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等心理条件,不具备这些心理条件就难以从事音乐活动,也就是不具备音乐能力。

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智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着智力的发展水平。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心因性疾病:现代医学将人的病分为身病和心病两大类,身病又分为传染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心因性疾病。心因性是指当下症状或情绪情感,由以前发生的事件记忆产生情绪情感遗留下来存在于潜意识者中。由于在以后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中某种因素诱发产生某种症状、心理、情绪情感、行为现象。而引起这一切的动力和原因就可以将它理解成是心因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