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一句名言给我的启示

如题所述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情,有远方的朋友来做客,是件让人快乐的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呀!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的。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为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真诚,教别人的东西自己有没有研习好。这是每天必须反省的三件事啊!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译: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关雎》篇,快乐而不放荡,悲哀却不伤痛。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立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粗布淡饭为耻的人,是不值得与他交谈的。

1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19、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犯错误的时候就少了。

20、德不孤,必有邻。

译: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在生活中比较多见,拍马屁的人不少。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脸色。

孔子还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在社会上,一些人利用花言巧语去取悦、迷惑他人的行为。善于见机行事,善于观言察色,八面玲珑,讨人喜欢。总会巧妙地给自己穿上一副华丽的外表,用以迷惑他人,这些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聪明的孔子,对这种行为有深刻的认识,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那些“巧言令色”者,用花言巧语迷惑他人,讨取人们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又或者是哄骗自己的亲戚朋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都会将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掩人耳目,阳奉阴违,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在表面的内心,却隐藏着一个私心和肮脏的灵魂。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这些人不会花时间来赔笑脸说好话的。

花言巧语没好人,这个道理人人懂。

可是,花言巧语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虚荣心。现实中,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喜欢被人夸奖和奉承,只是各人的程度不同。社会上,一些领导就是喜欢下属拍马屁,说好话,看谁拍得舒服,如果哪个人说话刺耳不好听,重则丢饭碗,轻则“穿小鞋”。现在的人,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说谎话、漂亮话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喜欢好东西,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正是这些弱点滋生了巧言令色的土壤。巧言令色是利用花言巧语来达到不为人知的目的,这种行径根本就是虚伪丑恶的。

在生活中,对这种行为,我们要加以痛斥和反对,要看到花言巧语的丑恶本质。不要听信花言巧语,上当受骗,造成损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0
《论语》一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中的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之作,集中记录了孔子极其弟子的政治,社会伦理以及教育的精辟主张观点,宋代赵普曾经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说明《论语》名著非常值得学习。下面为大家分享解析书中的精华名言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启发:为人处世务必不能站在自私的立场,要有换位思维的想法,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体会别人的感受,这才是高情商的体现。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

启发:人生在世,处事原则主要有两个,助人为乐的人永远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最起码应该做到不要妨碍干扰别人,所以说成人之美是为人善良的美德,而成人之恶则久冻成冰,定会积怨日多遭人报复。

3敏于事而慎于言。

译文: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启发:其实这是言行观的问题,要做行的巨人,说的矮子,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4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启发:面对恩师一类的权威,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能盲目崇拜。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启发:道德高尚的人以义为自己的处事原则,重视的是精神快乐和道义的追求,所以胸怀博大,但是品行恶劣之人以利为自己的处事核心,重在不择手段的追求个人自私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利益欲望,所以常常患得患失,经常郁闷忧愁。

6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启发:有些人自己有了过失不是从内因上自我反省,常常埋怨是他人破坏阻碍了自己造成的,常常怨天尤人,还有的人不能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从而后车之覆的常常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犯同一个错误,这两种人都是愚蠢的人。

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启发:每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具备反思自省的品质,要学会借鉴成功人士的宝贵经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对于品行恶劣之人,要保持逆向思维反弹琵琶,吸取反面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
第3个回答  2020-11-20
《为政》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
这句话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当然,其实这句话可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如果只是机械地学习所谓知识,自己不去思考,只能陷入形而上学之中,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正确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常人的学习都是追求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愿意深入领会其中的道理,只要知其然就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根本不去深入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学而不思。喜欢思考的人还是有的,但喜欢思考还得勤于学习,因为没有知识支持的思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甚至可能沦为胡思乱想。而只有思考,不去不断进行学习,也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所以孔子在《卫灵公》一篇中有说道,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学而思、思而学的人。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常常是谣言不止,就是因为一来缺乏智者,二来人们很难能够听取智者的意见。现实中智者本来就是少数甚至极少数,大家还不去好好地听他们的意见,谣言当然就不会止于智者,而只能止于下一个谣言了。
有网友问“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为何不先说‘思而不学则殆’,而是先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个问题《论语》中就有答案,《卫灵公》篇中记载孔子说的这样一段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几乎没有人不学习,但能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不常见了。而只是机械地学
第4个回答  2020-11-20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讲解】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

【讲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讲解】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解】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解】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讲解】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讲解】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品德篇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讲解】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心里不会有多少“仁德”(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

16.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讲解】有了过错,别人都能看到;改了,人们都会敬仰他。

17.德不孤,必有邻。

【讲解】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讲解】: 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和外在的表现一致,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19.君子不器。

【讲解】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指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

2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2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杀身成仁)

【讲解】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