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为何要将救火英雄赖宁事迹删除,照片也从学校摘下?

如题所述

从古至今少年英雄层出不穷。有古代的司马光,抗战时期的王二小,张嘎子,现代的马健等等,这些英雄少年的故事从小就激励着我们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观。这些故事被收录在小学课本中,成为我们人生素质教育的第一课。

有一位英雄少年的事迹曾经出现在教科书中,可是今年却被从教科书删除,甚至连照片都学校摘下。他就是1988年在石棉县山上救火牺牲的小英雄赖宁。他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保卫人民安全,将自己短暂的生命奉献到救援事业中。那么如此令人感动的事迹为什么会被从学校教育中删去呢?

良好的素质基础


赖宁出生在一个叫做石棉县的小县城,那里的民风淳朴,父母也是十分敦厚老实的农民。在父母及生活环境的熏陶下,赖宁成长成一个十分善良、热心且有责任感的人。他在学校品学兼优,年年都能拿到三好学生的奖状,并且热衷于帮助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为同学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同时赖宁的每一位老师都很喜欢他,因为他不仅能做好分内的事情,还可以帮助老师完成很多课余工作,为老师分担。

在生活中,小赖宁经常会在课余时间到田地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农活,年幼的他早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农具的用法。小赖宁还会在家做好饭菜迎接劳作了一天的父母,为他们按摩。但是赖宁并没有因为这些落下学习,后来他还顺利地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从来没有让父母为他操过心。

石棉县是一个靠山的小县城,小赖宁每次从学校回到家中的时候都会经过一段山路。山里坐落着很多原始森林,和居民区挨得很近。人们做饭生火遇到山风,周围还有很多干燥的灌木丛和树林,就很容易酿成火灾。

森林大火一旦生起,就很难被控制,会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和损失。小赖宁在上学路上目睹过数次小火灾,他只要看到有火苗就会立刻上前扑灭,及时阻止大型火灾的发生。这对于他来说是举手之劳,更是一种保守家园的责任和使命感。

舍身救火

1988年的一天,小赖宁在家中学习,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了嘈杂的声音,好像发生了什么事情。他出门一看,不远处的山上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森林大火像一条火蛇一样迅速向周围蔓延。

广播里传来了广播员的声音,急召人们去山上灭火。小赖宁听到消息没有丝毫犹疑,马上向失火地点冲去,一头扎进烈火之中。小赖宁就像是英勇的将士一样,穿梭在火场之中,尽自己所能和大家一起控制火势。可是火势实在是太大了,火焰甚至要穿过隔离带向他们袭来。

经过漫长的斗争,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因为控制火势及时,县里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可是在清点人数的时候,小赖宁却不见了。人们连忙回到山上去寻找他,最后却只找到了小赖宁的尸体。火势太大,小赖宁和其他救援人员走散,最终被大火困在深山,英年早逝。

救火事迹从教科书中删除

自赖宁英勇牺牲后,为了纪念他的事迹,也为了让更多的少年人学习他无私奉献的优良品格,教科书收录了他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可是近年来,教科书却将赖宁的事迹删除,甚至连学校都将他的照片给取了下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究竟是应该以见义勇为为先还是应该先保证自己的安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大多数人认为,未成年人并不具备能够在确保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抢险救灾的能力,而“一命换一命”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局面。

我们应该教育未成年人先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以恰当的方式进行救援帮助。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课本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将“见义勇为”的内容全部改为“见义智为”。而赖宁的事迹与现在社会所宣传的这种思想相违背,所以国家选择了将此内容从教科书中删除

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和品格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克己奉公,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也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几千年的优良品格。这种无私的精神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可贵的,是值得大家学习和赞扬的。

赖宁事迹被删背后的现实意义

从前教科书和各大媒体以及民间所大肆宣扬的都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这使我们从小便对英雄人物有种向往,不自觉地想要向他们靠近,于是在遇到险情的时候,有些人甚至会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想要“一命换一命”。

可是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想看到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被白白葬送,所以为了拯救一个人的性命搭上另外一个人的命也是我们不想看到的。我们仍然需要敢为人先的牺牲者们,用他们的生命为更多人的存活搭建出生命之桥,但是这种重任不应该由未成年人来承担。

首先,未成年人的能力不足。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险情多半是施救难度较高的,需要一定的技术和体力才能完成施救。而未成年人的体力以及救援知识都是相对来讲比较欠缺的,他们在遇到险情时的自救能力尚且不足,更惶谈进行救援活动。

其次,未成年人是社会需要保护的对象。在遇到险情的时候,未成年人应该是最先得到救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把救援重任压在我们重点保护对象的肩上。在险情面前,我们应该首先保护好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

然而当未成年人真的遇到险情时,不应该一味地只顾自己的生命安全,而置他人于不顾,他们应该做的是马上向附近的成年人呼救,并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施救措施,做到真正的“见义智为”,争取在伤亡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救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9

在牺牲之后,一时间,赖宁成为了所有学校号召学生学习的榜样,可是到了近些年来赖宁的事迹却被教科书删除了,而且照片也被学校摘了下来,这位小英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2个回答  2020-11-05
因为时代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然而救火英雄赖宁的事迹已经是很早的事情了,所以要有新的人来补充上。
第3个回答  2020-11-04
赖宁才15岁,根本不能够参与救火行动,他的精神是好的,但行为是非常冲动。我觉得删除也是想让孩子们明白遇到事情要理智思考问题,保证自身的安全才是第一位,不要盲目的去牺牲。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去做这些事。
第4个回答  2020-11-05
并不是不认同,只是我们国家规定的十大英模数量有限,总不可能人人都去上教科书,还是会有所取舍,赖宁也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