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有感

如题所述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主题开始时,强调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这一主题在它最初的呈示中相继掀起两次浪潮,而且一次比一次紧张,当法国号用大调奏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体时,情绪才有所转换。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这是安谧和温暖的形象。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不长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

逐渐地这命运动机又表现得越来越执拗、坚决,它甚至使第二主题的进程也开始带有激动不安的色彩。但是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虽然也贯串着命运的动机,但它是英雄气概形象第一次短暂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欢愉和热烈的音响结束了这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

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乐章的发展部开始了,音乐立即又回到第一主题那种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这命运动机开始时夺居了首要地位,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非常活跃。但它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站稳脚跟,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像号角齐鸣那样鲜明有力,同前者争相抗衡;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了;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突然“敲门的动机”又勇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一度为双簧管独奏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曲调(Adagio)突然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奔腾,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昂然出现时,乌云又逐渐消失,欢愉、明朗的英雄性因素又出现了。不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中,英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斗争信念,可是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巨的斗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6
扼住命运的喉咙——听《命运交响曲》有感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在命运面前,很少有人去抵抗命运的威吓,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便是一个如此坚定不移的人,尽管双耳失聪,却仍不放弃他在音乐道路上走下去的梦想。在他激昂的《命运交响曲》中,他错综复杂的心理斗争、他与命运对抗的情景犹如屏幕一样展开了……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咚咚咚、咚——”命运在敲门。贝多芬面对着可恨的命运,是那么孤独无助。“贝多芬,投降吧!是上天注定扼杀你音乐的梦想,你的耳朵治不好了,快放弃你那愚蠢的梦吧!哈哈……”命运得意地大叫着。贝多芬没有开口,可思绪却像决堤洪水般涌过来:“到底该不该听话?该不该放弃?他的话也是现实——”“不!”脑海里有另一个声音坚定地说,“你不能听命于他,你忘了你对音乐的渴望吗?命运再残酷,你也不能倒下!……”两面派不断争执着,命运带着近乎胜利的狞笑离开了。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第二次,命运的敲门声又“咚咚咚,咚!”地响起了。命运的脸上浮出一丝奸笑:“哈哈,你放心喽,没有音乐又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得听从命运的安排。你的耳朵聋了,只能听天由命罢,怎么能违抗命运呢?那也太不自量力了!”命运说完,贝多芬心里又是一阵翻腾:“放弃?太不值得,怎能轻易屈服呢!不放弃?又是不自量力,耳朵聋了,又能在音乐事业上做什么……”突然,贝多芬眼前浮现了那日思夜想的“朋友”——钢琴!他感到他不再是一个人,钢琴,是他最真诚的“朋友”,隐没在黑暗中,他曾经把所有的情感和激情赋予了这个朋友,赋予了音乐。他是否要抛弃这个“朋友”呢?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不!”那个声音更坚定有力,“不该丢弃毕生的朋友、毕生的理想啊!就算耳朵永远无救,也要用心去感受这位朋友!别忘了支持者的真心期待,别忘了有钢琴陪伴的日日夜夜,更别忘了自己铁一般的理想啊!!不能,用不放弃!!!”命运仿佛悉知了贝多芬的意志,只好悻悻离去了。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咚咚咚、咚……”敲门声再一次响起了。但这次,却像海绵一样软化了……命运无可奈何地望着心情充实而开朗的贝多芬,刚要开口,贝多芬却说:“不用多说废话,我不想再知道了。滚吧,命运!别想再动摇我的意志!!”命运万分怅然地离去了。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贝多芬推开窗,不仅是让灿烂的阳光射进来,还要让希望照进来,照亮他灿烂的心情,也照亮他那位常置于黑暗中与他患难与共的“朋友”……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投稿
听完贝多芬的曲子后我十分感动。贝多芬用那钢铁般坚持理想自我的一直,总算战胜了残酷的命运。他坚持不懈、一往如前的精神,我们一定会铭记于心。希望将来我们踏上希望的旅途的时候,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

还有:::::

《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仅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气魄所在。作为一个外行人,也只能谈谈自己对《命运交响曲》的感觉。
《命运交响曲》整个曲子气势磅礴,跌宕起伏,既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起伏,又展现了一个对抗命运、不屈从于命运的灵魂。
《命运交响曲》时高时低,时强时弱,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人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贝多芬的命运之旅。一个处在无声世界里的人,却创造了一个无限接近于完美的音乐世界,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个奇迹。然而这奇迹的创造过程并不简单,不但需要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不被无声的世界所击倒,而且更加需要贝多芬拥有对抗命运的勇气和决心。
而事实上,我觉得《命运交响曲》给人展现的是无情的命运,同时展现的,是一个驾于命运之上的灵魂。所以,真正主宰命运的不是命运自身,而是那种贝多芬所具有而常人难以想象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的灵魂!
第2个回答  2007-01-0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贝多芬全部资料
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