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如题所述

一、提升自身法律素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法懂法,提升自身法律素养。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规范言行,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在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小学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会学生认识道路交通信号,并适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有这样一道题:某校二(1)班有36人,二(2)班有38人,准备合乘一辆准载70人的客车,行吗?在这里就可以对学生渗透有关车辆超载所造成的危害;授课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用手来掂量一克物品感受重量时,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毒品的危害却很大,相机对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总复习“统计”第5题时,可以联系情境统计图,给学生讲沙尘天气造成的原因,并适时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及《森林法实施条例》。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法制教育与数学教学自然融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还是应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法制教育为辅,教师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制教材,只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来实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三、从数学实践活动中提升法制教育理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往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使学生深有体会,增强意识,提升法制教育理念。教学“节约用水”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关于水的知识以及用水的方法,课中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据说明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一月、一年会浪费多少水,进而引发学生关于节约用水资源的思考,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内容。利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对法制的认知及学生的论辩能力和分析能力。开展法制讲座,让深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
四、在数学题中融入法制教育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纳税”内容时,在解题时,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使学生知道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犯罪行为,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
五、找准切入点、把握好时机渗透法制教育
教师在渗透法制教育找切入准点。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切入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把握好时机。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