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猖会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题所述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当初兴高采烈想去看热闹,却被父亲兜头一棒,因而扫了兴致、意兴阑珊。即使后来如愿去了,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快乐心境。出自鲁迅《五猖会》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小经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到了车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文章所叙之事非常简单: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

扩展资料

这篇叙事性散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

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力,如文章的第一节结尾一句只有“于是,完了”四个字,一语双关,把所见赛会之冷落和希望得不到满足的失望、惋惜之情,都充分表现出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当初兴高采烈想去看热闹,却被父亲兜头一棒,因而扫了兴致、意兴阑珊。即使后来如愿去了,也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快乐心境。出自鲁迅《五猖会》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小经中的风景,坛子的点心,以及到了车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读书” 文章所叙之事非常简单: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制搅得索然无味,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然而在平淡的叙述中,可以感受到了作者受伤的心灵。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五猖会》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从而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五猖会”既是大人们祈福的节日,也是孩子们率性玩乐的日子,但作者并没有感到高兴,这种沉重感深刻地压在作者的记忆中,表达了作者对强制教育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2-12
《五猖会》主要内容: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2-13
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五猖会时发生的波折,写“我”对五猖会的精彩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第4个回答  2020-09-21
《五猖会》都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文章,《二十四孝图》是告诉我们,要给孩子符合人性的教育,《五猖会》是告诉我们要怎么当一个父亲,本篇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五猖会》,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一个好爸爸,该从哪些方面向鲁迅学习做一个好爸爸。

《五猖会》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儿童的真实想法,至少说是他或他那个年代儿童的真实想法,可以从背《鉴略》或《千字文》中解放出来,痛痛快快地感受一把刺激。

《五猖会》结束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难道父亲没有童年吗?不知道寻时候我的心早已飞到“东关五猖会”去了吗?成人的世界就是那样的扭曲与异化吗?父亲的尊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体现吗?……

文中关于“迎神赛会”的几段叙述,童趣盎然的文字写出了对迎神赛会的好奇、期待和参与的冲动,在文字之间流淌着一股欢欣雀跃的热情,一种生动活泼的感性。而这些其实都是为了那位站在孩子后面的威严的父亲的出场做铺垫,都是为了向反人性的教育做控诉。

关于怎样做一个好父亲,鲁迅在1919年就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了自己对几千年来被认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的意见,对中国封建伦理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批判,提出建立符合进 化论的新的父子关系。他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的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篇文章已发表101年,当时鲁迅也还没有做父亲,但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反思,提出的许多观点敏锐深刻,对我们今天的父亲仍然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鲁迅认为,教育好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是与成人截然不同的,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关于父亲与孩子的关系,鲁迅先生认为:“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时势变了,生活也变了,孩子将来干什么我们也很难规划好,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身心健康。再有就是要解放孩子,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人,而不是我们大人的附属品。

想想1919年,对于中国来讲,新文化革命刚刚开始,世界还是何等的小,而鲁迅却有如此博大的心胸和眼界;现在的世界,又是何等的大,而我们却依然被孩子所困,做着鲁迅笔下最不好的两种父亲“事事包办的父亲与放任不管的父亲”。对照鲁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用他在《一件小事》里的那句话说:“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的‘小’来。”

向鲁迅学习做一个好爸爸,任重而道远,但我愿意一直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