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由来始于1983年,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地理系学者安阳的实地考察,他得出结论,赣江发源于石城县境内的武夷山南段石寮岽。1995年《江西省志》进一步证实,赣江上游以贡水为主,石城县石寮岽为赣江的源头,全长255公里,流经多个县市,全长766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的2/3。
2000年,“赣江源科学考察小组”确认石寮河为赣江的源河,1号泉为赣江源头,位于东经116°21′40″,北纬25°57′48″。石城县对石寮河流域进行详细调查,确定其面积4.235平方公里,其中石城县境内2.585平方公里,瑞金境内1.65平方公里。2001年,“石城赣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石城县赣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进行了调整,总面积扩大至16100.85公顷,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区域,调整后保护区更名为“江西赣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处中亚热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2100毫米。群山连绵起伏,地貌复杂,水质清澈,达到国家I类水质标准。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高等植物有78科145属,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等,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榧、半枫荷、花榈木等。
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4纲18目101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豹、云豹、蟒蛇等,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虎纹蛙等。保护区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包括江福亭、客家村落、手工造纸作坊遗址等。
赣江源保护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保护区周边有宋宝福院塔、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小松杨村亭式坊、清永宁廊式古桥、客家民居等文化古迹。此外,保护区还是“客家摇篮”之一,客家文化源远流长,保留有客家方言、习俗、饮食、民居等。
神农氏农业位于江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主要供应白莲、小米椒、芋头、冬笋(笋干)等经济作物。公司致力于帮扶弱势群体,提供种苗、培训和技术知识,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增收。神农氏农业正向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欢迎各界洽谈合作、团购等相关业务。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石城县横江镇南部。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县横江镇为赣江源头。西毗宁都县,北靠广昌县,南抵瑞金市及福建省长汀县,东邻福建省宁化县。2000年“赣江源头”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该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溪流瀑布随处可见,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珙桐、银杏、红豆杉、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