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呢?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哪个地位高一些?

最好有史料辅助说明。
记得历史上这三个官职曾同时设置,如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这时有什么区别呢?谁的权力大?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职称谓,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是无法准确进行横向比较的。

1、太尉

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2、大司马

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部队总司令”。

3、大将军

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

扩展资料:

1、太尉职能历史沿革

(1)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

(2)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3)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

(4)元不常置。明废。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卢绾为太尉,后废除。十一年,又以周勃为太尉,以后废置无常。惠帝、吕后时周勃仍为太尉,文帝时以灌婴代之,不久即罢去。景帝时周亚夫曾居此职,四年而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罢去,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汉高祖刘邦为伐陈豨而以周勃为太尉,汉景帝刘启为平吴楚七国之乱,而命周亚夫为太尉。

2、大司马

(1)先秦时期

在唐虞商周时代,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以备不虞,负责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

(2)秦代

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3)西楚国

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龙且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与季布、钟离昧、英布等人为楚军大将。官拜西楚国大司马。

(4)西汉

西汉初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司马。

(5)东汉

东汉建立初期,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6)三国时期

魏国: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

蜀汉: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7)晋代

基本沿袭了三国官制特点,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8)南北朝置废不常

(9)南北朝以后

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2018年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3、大将军职能历史沿革

(1)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燕之乐毅,秦末之宋义,项羽,为一国之最高军事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

(2)西汉时,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常置。仅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直到刘彻,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后又设大司马,为将军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权力过大,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汉武帝改置大司马大将军领兵征战,无征战时便成为事实上的执政。大将军实为中朝官领袖,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王凤等皆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汉成帝后期,改大司马由加官转为本官,设金印紫绶,去将军之号。

(3)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东汉的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后汉书·窦宪传》)。东汉末年,大将军同样位在三公之上,(魏武为大将军,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将军让绍)。

(4)三国时大都继承了东汉的体制,但曹魏青龙元年司马懿曾由大将军转职为太尉,并非升迁。后来司马师任大将军时由于其叔父司马孚是太尉,曾改大将军在太尉下(《三国志·曹爽传》)。孙吴有上大将军与大将军并设。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将军资深者也在将军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将军、安东大将军,但位次不变。

三国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惇、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也有给劳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将军的,如曹魏车骑将军、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在关右的雍、凉二州带兵和从政三十余年,为曹魏西部边陲的建设发展和稳定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他去世后,魏朝廷追赠他为大将军。

(5)到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大将军除授甚滥,又增置柱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等号,逐渐失去过去总领军政的性质和意义。

(6)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南北朝时侯景自称“宇宙大将军”。

(7)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

(8)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为职事官,统领军队。随着府兵制日渐破坏,十六卫实际已经没有军队,诸卫大将军成为虚衔。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

(9)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

(10)明初,明朝初年设置大将军,徐达、冯胜、蓝玉等都担任过大将军。

(11)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明·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登抚》:“然乎,以大将军旗鼓仅三千余,自是难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尉

百度百科:大司马

百度百科:大将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4

一、太尉和大司马从职能上的区别:

1、太尉

理论上讲,太尉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与另外两公平级。但事实上是虚衔或加官。行政的领导靠丞相和御史大夫,军事事务的指挥则委派给级别较低的军官。

2、大司马

司马,主武也,掌管军事之职。

职能:第一,管理国家军赋

第二,组织服役人员进行军事训练和演习

第三,负责执行军事法律

二、太尉、大司马、大将军地位上的区别:

大司马官职大,大司马是中央军事最高长官,大将军是领兵统帅。太尉与大将军都是武装部队的最高级长官,一般认为,大将军的职责相当于现代的武装部队司令官,而太尉大致类似于政府的国防部长。

扩展资料: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尉

百度百科-大司马

百度百科-大将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28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大将军,是中国古代各朝经常设置的武官职名,其实际职权变化很大,但多为高级军事指挥甚至最高军事统帅。历史上各时期多见以“某某将军”尊称为“某某大将军”的习惯,但是秦汉与三国时期的大将军职位有很大差异。

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大将军霍光,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卫青所兼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为中朝官领袖。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之类。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 三国至南北朝时,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将军”之号,最高军职,三军最高统帅,夏侯敦、姜维、朱然都曾任此职。北周时行府兵制,编24军,每军设开府1人以统领、二开府则由一大将军统领。24军共有12大将军,两大将军由一柱国统之。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之府兵12卫,每卫有上大将军1人,大将军1人,将军2人。禁军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等亦设大将军,往往以宦官任之。宋代之16卫大将军已属空衔,无统兵实权。唐至元,定大将军为武散官之首阶。明清两代于战争时由皇帝特派大将军统兵,或于大将军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皆统兵作战,战后即废。

大司马是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应劭曰:“司马,主武也,诸武官亦以为号”(《百官公卿表》)。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 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 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 南北朝或置或不置, 陈但为赠官。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在西汉时太尉和大司马不同时设置,两者互相代替,太尉相当于大司马,都是最高武官。
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始置大司马。大司马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外戚。汉武帝用以代替金印紫绶的太尉而设置的大司马却“无印绶,官兼加而已”,仅仅是一个备受尊崇的名号,本身并无军政实权,其性质是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汉成帝、汉哀帝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属三公之一,共掌朝政,也有专任大司马者,如董贤,但不常见。大司马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中都成为百官之首,大有汉初丞相的风采,如董贤为大司马,领尚书事,位极人臣,百官因贤奏事.另有王莽以三公大司马身份篡夺了汉家的天下。
东汉建立初期,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掌管军事。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或称“三司”。

太尉、大司马、大将军三个职务在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均同时设置。

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一:“(兴平)二年(195年)。以车骑将军李傕为大司马,在三公之右。”

三国时期,各国都设有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魏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
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

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1987):“魏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黄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后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国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司马师为大将军,以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后还复旧。前后居是官者八人--夏侯敦、曹仁、曹真、司马懿、燕王宇、曹爽、司马师、司马昭。”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

晋代时期,根据《晋书.职官志》记载: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南北朝,《通典》:第一品相国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北齐职品: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后魏百官:第一品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

在东汉末年、三国、晋代、南北朝。三个官职同时设置时,主要区别:

大司马是最高军政长官,掌武事,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太尉是虚职,是皇帝的高级顾问,职权有点像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太尉作为三公之一,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

大将军是领兵之最高统帅,职掌统兵征战。

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太尉(三公)。

所以: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东汉末年、三国、晋代,三个官职曾同时设置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时:

皇帝≈党主席(党魁)+国家主席(国家元首)+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府首脑)(有点类似于:毛泽东)

1、太尉(三公之首)≈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虚职)+公安部长(有点类似于:周恩来)
太尉是三公之首,职权有点像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2、大司马≈全军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实职)(有点类似于:朱德)
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位在三司上(三司指太尉、司徒、司空。又叫三公)。一般由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3、大将军≈全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二副主席+总参谋长+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有点类似于:彭德怀彭大将军)
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班次在太尉上,有时在太尉下。

地位:大司马>大将军>太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28
东汉末年、三国、晋代,三个官职曾同时设置太尉、大司马、大将军时:

皇帝≈党主席(党魁)+国家主席(国家元首)+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府首脑)(比如:毛泽东)

1、太尉(三公之首)≈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国防部长(虚职)+公安部长(比如:周恩来)
太尉是三公之首,职权有点像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

2、大司马≈全军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实职)(比如:朱德)
大司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位在三司上(三司指太尉、司徒、司空。又叫三公)。一般由大将军和上大将军升迁而来。

3、大将军≈全军副总司令+中央军委第二副主席+总参谋长+抗美援朝志愿军总司令(比如:彭德怀彭大将军)
大将军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班次在太尉上,有时在太尉下。

地位: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第4个回答  2010-07-27
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

大司马: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汉末位在三公之上。 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大司马一般为加官,以示尊宠。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

如曹仁
三国志记载:(魏)文帝遣使即拜(曹)仁大将军。又诏仁移屯临颍,迁大司马,复督诸军据乌江,还屯合肥。黄初四年薨,谥曰忠侯。

可见曹仁是由大将军升迁为大司马的。而大将军又为在三公(太尉)之上。

所以:大司马>大将军>太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