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分享一下2017年注会的资料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31
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关于审计的资料: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银行存款(包括0余额账户和本期内注销的账户)、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实施函证程序,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某一银行存款、借款及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其他重要信息对财务报表不重要且与之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很低。如果不对这些项目实施函证程序,应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说明理由。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拒绝审计项目组向客户寄发询证函的应对措施:
1、询问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的原因,并就其原因的合理性/正当性收集证据。
2、评价管理层不允许寄发询证函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3、实施替代程序,以获取相关、可靠的审计证据。

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采用消极的函证方式:(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
1、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低水平;
2、涉及大量余额较小的账户;
3、预期不存在大量的错误;
4、没有理由相信被询证者不认真对待函证。

电子回函的可靠性存在风险。采用一定的程序为电子形式的回函创造安全环境,可以降低该风险。
对询证函的口头回复不能作为可靠的审计证据。需要直接书面回复。
函证应收账款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与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最相关。
在函证应收账款时,询证函不列出账户余额,而是要求被询证者提供余额信息,这样才能发现应收账款低估错报。
应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除非有充分证据表明应收账款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而言是不重要的,或函证很可能是无效的。
函证应收账款时,应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作为分类标准,高于的全部函证,低于的采用审计抽样选取样本实施函证。
银行对账单与银行询证函回函都是外部证据,但是询证函回函直接由注册会计师获取,可靠性更高。
银行存款函证采用积极的函证方式。
针对特定的舞弊风险因素,审计项目组取得积极式询证函回函是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的必要程序,替代程序不能提供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确定未收到积极式询证函对审计工作和审计意见的影响。

函证程序的时间安排导致回函的差异:

分析程序:

用作风险评估程序的分析程序:

用作实质性程序的分析程序:
在使用审计抽样时,审计风险分为:1、抽样风险;2、非抽样风险

在预期不存在错报时,货币单元抽样效率更高;
且在预计不存在错报时,货币单元抽样的样本规模通常比传统变量抽样方法更小。
如果几乎不存在错报,传统变量抽样中的差异法和比率法将无法使用。
货币单元抽样适合细节测试中高估资产项目的测试,即适合测试总体的高估。所以,当发现错报时,如果风险水平一定,货币单元抽样在评价样本时可能高估抽样风险的影响。
货币单元抽样不适用于测试低估,对于应收账款的完整性认定的目标并不适用。另外,如果在货币单元抽样中发现低估,在评价样本时就需要特别考虑。
货币单元抽样中,不需要计算抽样总体的标准差。

审计抽样的特征:(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对具有审计相关性的总体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2、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
3、可以根据样本项目的测试结果推断出有关抽样总体的结论。
故:选取特定项目测试的结果得出的审计结论不能推断至总体,不构成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的适用性:

总体不存在变异性,不需要对总体进行分层的:
1、当审计抽样运用于控制测试时;
2、在货币单元抽样中,实施抽样的总体是以由元为单位的样本构成。
在细节测试中运用审计抽样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
分层能降低总体的变异性,但不可能减少非抽样风险。
传统变量抽样中的均值法应对总体进行分层,否则样本规模可能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分层是依据注册会计师的主观经验进行的,不可能无偏见的选择样本。
运用分层的主要目的是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减小样本规模。

抽样风险:(可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
1、控制测试中的抽样风险:信赖过度风险和信赖不足风险
2、细节测试中的抽样风险:误受风险和误拒风险
注:1、信赖过度风险和误受风险,容易导致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影响审计效果);
2、信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影响审计效率。
导致非抽样风险的原因:
1、注册会计师选择了不适于实现特定目标的审计程序。
2、注册会计师选择的总体不适合于测试目标。
3、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定义误差(包括控制偏差或错报),导致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样本中存在的偏差或错报。
4、注册会计师未能适当地评价审计发现的情况。
通过采取适当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对审计工作进行适当的指导、监督和复核,仔细设计审计程序,保持职业怀疑,以及对审计实务的适当改进,注册会计师可以将非抽样风险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
P86 均值法:平均→总体金额→总体错报(未用样本账面金额)

差额法:平均错报→总体错报→总体金额

比率法:比率→总体金额→总体错报(未用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

所以三种方法计算出的“推断的总体错报”金额是不一致的。
“推断的总体错报”即为错报金额的点估计。

P90 有表:已知:误受险、预计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之比和可容忍错报与总体账面金额之比,可查询到细节测试样本规模。

P90 有表:已知:误受险和预计总体错报与可容忍错报之比,可查询到货币单元抽样确定样本规模时的保证系数。

P93 有表:已知:误受险和高估错报的数量,可查询到货币单元抽样评价样本结果时的保证系数。

在非统计抽样中,由于推断的总体错报远远低于可容忍错报,注册会计师可能合理确信,总体实际错报金额超过可容忍错报的抽样风险很低,因而可以接受。
在统计抽样中,如果总体错报的上限小于可容忍错报,注册会计师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样本结果支持总体的账面金额。
因为统计抽样可以估计抽样风险,所以一般用“上限”去比较;非统计抽样只能在比较时,用“大大低于、远远低于”来解决。
P94基本精确度=没有发现错报时估计的总体错报上限
=保证系数*选样间隔
题:如果样本中既有账面金额大于或等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又有账面金额小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而且在账面金额小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中,既发现了错报百分比为100%的错报,又发现了错报百分比低于100%的错报。
解:将所有样本项目分成两组:
一组:账面金额大于或等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计算出该组的事实错报;
另一组:账面金额小于选样间隔的逻辑单元,无论错报百分比是否为100%。先计算出各项目的推断错报,再将所有推断错报按金额降序排列后,分别乘以对应的保证系数增量,并将计算结果累计起来。用这个累计结果加上基本精确度,再加上第一组项目中的事实错报,就是最终总计错报的上限。(总计错报的上限=推断错报×保证系数的增量+基本精确度)
注:如果逻辑单元的账面金额大于或等于选样间隔,推断的错报就是该逻辑单元的实际错报金额;如果逻辑单元的账面金额小于选样间隔,推断错报=(账面金额-审定金额)/账面金额×选样间隔。

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控制虽然在形式、内涵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内部控制的概念、目标并没有发生改变。

内部控制的目标:
1、经营目标:提高管理层决策制定的效果和业务流程的效率
2、报告目标: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合规目标:促进企业遵守法律和规章

公司层面信息技术控制是公司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环境,决定了信息技术一般控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风险基调。

公司层面的信息技术控制:
1、信息技术规划的制定
2、信息技术年度计划的制定
3、信息技术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
4、信息技术外包管理
5、信息技术预算管理
6、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
7、信息技术应急预案的制定
8、信息系统架构和信息技术复杂性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环节:
1、程序开发
2、程序变更
3、程序和数据访问
4、计算机运行
信息技术一般控制是基础,信息技术一般控制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应用控制的有效性是否能够信任。

信息技术应用控制:设计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有助于达到信息处理目标的控制。
系统自动控制关注的要素包括:1、完整性;2、准确性;3、存在和发生等。

在不太复杂IT环境下的审计,可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审计,即“绕过计算机进行审计”。
在较为复杂IT环境下的审计,需要“穿过计算机进行审计”。
对拟信赖的管理系统,注册会计师需要了解、测试和评估系统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

面向系统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6项:平行模拟法、测试数据法、嵌入审计模块法、程序编码审查、程序代码比较和跟踪和快照。
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数据查询、账表分析、审计抽样、统计分析、数值分析等方法。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通用类(excel、access)、数据库类(SQL server、oracle)、专业工具类(ACL、IDEA)。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计线索、审计技术手段、内部控制、审计内容和注册会计师5个方面。

授权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更适合采用人工测试。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
1、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最广泛地应用于实质性程序中,特别是在与分析程序相关的方面;(实质性分析程序)
2、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可用于测试控制的有效性,选择少量的交易,并在系统中进行穿行测试,或是开发一套集成的测试工具,用于测试系统中的某些交易。(在自动化业务流程中实施穿行测试、细节测试中的统计抽样)
3、由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有助于祥审海量数据,它也可用于辅助对舞弊的检查工作。(如审阅非正常的日记账)

数据分析的作用:
1、通过数据结构中的字段来提取数据;
2、为判断提供支撑并提供见解
3、常规分析工具可以提供审计证据
4、数据分析工具可以提高审计质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