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才能让自己事半功倍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19
学习事半功倍有诀窍:上午多想想 下午勤记记 英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确认,人选择最佳学习时段远比学习时间的长短重要得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墨西哥《太阳报》10日报道,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阿德里安说,上午的时间最好用于学习或研究数学、物理、化学、艺术等知识学科;下午则应选择学习或研究地理、历史、文学或语言等学科知识。阿德里安教授还说,他是根据人体内生物钟与时间的吻合时限作出上述结论的,因为上午的时间有利于人脑发挥逻辑思维和扩大想象空间等功能,而下午则有利于人脑记忆功能的发挥。从背上书包那一刻,孩子便开始接受父母、老师的嘱咐:学习要勤奋、要努力,不能怕吃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怎样勤奋、怎样努力,教师和家长却不会细说。在孩子心目中,勤奋和努力就是一天到晚学习、看书吧。于是为了取得令老师、家长满意的成绩,他们恨不得把自己当成学习机器,整天学习,看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瘦弱的身躯,刻板毫无生气的脸庞,那过早架在鼻梁上的眼镜便是明证,考试、名次、升学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求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6年小学、6年中学、4年大学,之后还要考研,这样累的学习,他们能承受多久?更有甚者,当其付出与回报不平等,他们又该怎样继续下去?当我们在用“悬梁刺股”“凿壁透光”激励孩子时,我们有没有想过,“悬梁刺股”真的就会学好吗?人在极度困乏的情况下,怎能学得进!当面对已经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却仍旧没有考好的孩子,你还用不认真学习责备他时,你还要孩子怎么做呢?诚然,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学习不是田地耕作,它要讲究技巧,方法,而不是蛮干,智者事半功倍,愚者事倍功半。当我们要求孩子努力刻苦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告诉他们“努力、刻苦”的做法,教会他们怎样去刻苦,怎样去努力,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一、 合理分配学习时间:脑功能定位理论认为:大脑的每个功能区都有一定的工作时间限制,其时间限制与学生年龄成正比,一般小学生的持续学习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否则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停止工作。当一个人集中精力进行作业时,有效使用头脑的时间为两小时左右,若在此间始终集中学一门功课,便会降低效率20%,可是,在此期间如果能休息5-10分钟,效率又会得到恢复。所以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要长时间学习一门功课,在感觉大脑劳累后可稍休息一下,或变化学习的科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二、闲暇出智慧: “闲暇出智慧”,这是古希腊的格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对人的“从业”和“闲暇”现象进行研究之后,不禁惊叹:“人的差异在于闲暇时间。”“睡眠、运动、音乐、白日梦和沉思冥想、课外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都是闲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有益活动。睡眠是人最基本的休息活动,小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0小时的睡眠才能保证健康;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每天1个小时 的运动能够帮助小学生释放疲劳和压力,保持应有的机体健康;和谐悦耳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所产生的振动波能使学生的精力更加充沛,清华大学学子每天在8小时学习中抽出1小时听古典音乐的“8-1>8”定律证明了其正确性;白日梦和沉思冥想能够使平时专注于分析和重复性工作的大脑得到休息,同时锻炼预测和想象能力,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每天至少10次沉浸于白日梦当中,每天至少进行10分钟的沉思冥想是成本最小的潜能开发法,达·芬奇等很多天才都这样做过;课外学习活动可以补充课内的知识盲点,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增进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习起到外在驱动力的作用。闲暇时间并非微不足道,闲暇是一种宽松的时态,是一种放松的心态。陈旧的定势结构往往在难题闲置之后消散,创新的灵感火花常常在信步闲庭之时迸发。当前小学生把课外时间花在上网聊天、看电视、或者参加家教辅导、课外补习班。很多家长宁愿让学生参加“优质补习班”,也不愿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不愿相信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在大量的闲暇时间被浪费的同时,学生正常的睡眠、运动活动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白日梦和沉思冥想被认为是溜号、不注意听讲的不良行为,遭到教师和家长体无完肤的批评。结果学生的闲暇时间不仅没有成为有效学习的推动力,反而成为了额外的负担。三、 调节和掌握生物钟人根据生物钟特点分为“百灵鸟”和“猫头鹰”两种类型,也就是夜睡型和晨睡型。前者就寝后,很快便能睡熟,睡眠质量好,最佳状态是起床后的2-3小时;后者就寝后不能马上入睡,睡眠质量差,早上学习不如夜里效率高,起床后不经过5-6小时的活动,头脑机能是不能处于最佳状态的。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的生物钟属于“猫头鹰”类型,这种生物钟特点对小学生而言负面影响是较大的,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猫头鹰”类型的睡眠质量不佳,造成身体发育迟缓和精力状态差,在学校一上午无精打采,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科学证实,人的生物钟是可调节的,当外界环境的节奏发生变化时,人的生物节律也能够发生某种相应的变化。,一个“猫头鹰”类型的人,只要循序渐进的逐步改变生活习惯,也能够变成“百灵鸟”类型的人。人的一天之内的精力变化有规律可循:早晨记忆力最佳;中午12点前,思维、精力和体力达到高峰;13-14点脑力和体力较低;15点-18点活跃;21点出现一天当中第二个高峰。根据这一规律,指导孩子在早晨背英语单词、背课文,在9-10点钟进行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有人指出:中国的父母与孩子投入教育的精力堪称世界之最,但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更应该倾向和追求“效率教育”、“轻松教育”“智力教育”,废除“疲劳教育”、“沉重教育”、“体力教育”,让我们的孩子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吧!
第2个回答  2018-07-19
如何让自己事半功倍?听起来好像是在讲方法论,但我要说的并非如此。思想指导行动,所以在行动之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的思考。

正确的思考,应该是将着眼点立于事情的最终目标上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所说的“大局观”。听起来很熟悉。可真要做到还真不容易,就像下象棋,高手的着眼点在于棋局的赢面,而不是吃子的多少;尽管吃子多能帮你赢得棋局,但吃子并不是最终目的。掌握这种正确的思考方式,可以让你清楚的明白自己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而不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出于不同的着眼点,事情发展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最常见的就表现在对于事情的理解层次上。就拿“王者农药”来说吧,想想就多少人为了人头而被翻盘就知道了,大神和菜鸟立见高下。正确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确立着眼点,并以此去布局,这就是事半功倍的良好开端。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之所以没法做到事半功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耽误了太多时间。好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何正确的思考,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去精简整个执行流程,那些对于整体目标意义不大的或没有什么帮助的小事上,可以直接剔除。然后把这部分时间分配到对目标影响较大的事情上,并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到最细。要知道,任何一家管理有序的大公司都离不开一套合适的管理系统,而这套系统就是简化执行流程之后的逻辑。稍加修改之后,这套逻辑就是让我们事半功倍的秘诀所在。追答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事半功倍,仅凭一个良好的开端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深度思考。网络的高度发展使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就能获得信息,但事物总是双向性的。发达的网络不可避免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比如深入思考的能力。正是因为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经过大脑皮层,就开始条件反射似的利用网络去寻找答案。结果是有些问题可以得到良好的解决,但有些问题却让我们陷入了歧途。由于缺乏对事情深度思考的能力,使得我们轻易的相信了网上所谓“专家、大神”的言论,以至于付出惨痛的代价,甚至是宝贵的生命。魏则西事件的曝光就是很好的证明。事实上,科学合理的决策都是经过个人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并非盲从和轻信某些专家的指导,因为只有你才最清楚自己的处境和现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经过深度思考,就轻易的做决定,那效率越高,结局就越惨。
所以,想要事半功倍,一位的讲究方法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决定行动,高效的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的行动事半功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12-25

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时机,比时间重要!

第4个回答  2021-03-1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