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矿规律

如题所述

对安徽东南地区铜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的研究,是在研究成矿地质环境、控矿地质因素、成矿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背景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该项研究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本书总结的成矿规律主要是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应用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矿产预测水平和地质找矿效果。

(一)时间分布规律

区内金铜多金属矿产的形成,在时间上具有不均性。全区120多处矿产地中,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有关的矿产地占90%以上,矿床形成时代大约为151Ma~109Ma,为燕山期成矿,其次是中元代末期和青白口纪成矿。

中元古代末期铜矿床分布于白际岭岛弧带与历口构造带接合部位,及祁门-三阳断裂中西段北侧。矿化赋存于西村岩组细碧岩内,为中元古代晚期初始盆地水下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床,如黄土岭、水竹坑、大备坑等矿床。

青白口纪铜矿床主要分布在历口构造带青白口纪铺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内。这类矿床的形成,一般是在海底喷流口以上喷流溢出的含矿流体和含矿气液及火山物质,通过冷海水相互作用,使热水和气液中物质组分在海底沉淀富集成矿。矿化成因类型可归为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床。

青白口纪周家村组、井潭组变质火山-沉积岩中含金石英脉型矿床主要分布在白际岭岛弧带内,受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形成与区域变质及韧性剪切形成热液作用有关。

产于震旦纪—寒武纪的银铅锌矿床,矿化主要产于早震旦世蓝田组和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中,黑色岩系为封闭海湾还原条件下沉积,富含Ag、Mo、V等金属元素,其中Ag含量达40×10-6~68×10-6。局部地段达矿化层,部分地段在岩浆热液作用下富集成沉积改造型银矿床,如西坑、留杯荡银矿床等。

晚侏罗世钨钼锡铅锌和金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北东向宁国墩·五城断裂、北西向祁门-五城断裂两侧及江南断裂带东南侧。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如东源钨矿、三宝铜多金属矿、和阳金矿及逍遥南铜矿等。与二长花岗斑岩密切相关的矿产,主要为铜钼矿床,如古祝、里东坑钼铜矿床等。

早白垩世钨锡钼矿床,矿化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有关。主要分布在太平褶断带、历口构造带北部及宁国墩-五城断裂两侧,矿石多为云英岩化含钨钼锡石英脉和含钨锡花岗斑岩。矿化类型多为矽卡岩型,岩浆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如西钨口钨锡矿床和古门坑黑钨矿。

中生代砂砾岩金铜矿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区中生代断陷盆地区。侏罗纪洪琴组底部砂砾岩中含金,白垩纪徽州组砂岩中含铜,如莲花尖金矿和桂林铜矿。

综上所述,区内金铜多金属矿床除中元古代末期和青白口纪成矿外,主体为燕山期成矿,成矿与岩浆热液作用密切相关。这类矿床的成矿过程与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1.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的同时性

安徽东南地区岩浆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矿母岩的冷凝结晶过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钨锡等矿种的岩浆热液矿床是在岩浆演化分异的末期含矿气液成矿,这类矿床的成矿作用可延续到岩浆末期,但总体上仍在岩浆活动时间的范围内。

2.成矿岩浆与含矿流体的同源性

安徽东南地区不同的岩浆系列各自对应与之具成因关系的矿床和成矿系列,成矿与成矿母岩有着密切的时空关系。岩浆岩中成矿元素的丰度,如Cu、Au等元素,与矿床系列中主要矿种或其组合呈正相关关系。成岩的岩浆和含矿的流体都是深部同一岩浆源有规律顺序演化的产物,含矿流体源于成矿岩体,两者是同源的。

3.矿床(体)是综合地质作用的产物

同一成矿区带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矿物组合、不同成因、不同成矿特点、分布特点的矿床,是同源岩浆-热液在演化的不同时间(序次)相继生成的,它们有自身的阶段演化富集特征,也受不同阶段不同的围岩条件(包括围岩的岩性条件和构造条件)的影响和控制。虽然岩浆-热液是成矿的决定性因素,但围岩也参与了成矿活动,并对成矿方式和进程有重要的影响。构造则是岩浆岩-热液与围岩组合在一起,使之成矿的关键因素。因此,矿床(体)的形成是岩浆热液、围岩、构造综合作用的有机集合体。

4.液态不混熔是区内斑岩型热液型矿床形成的又一特点

区内主要的斑岩型钨、钼、铜矿,是主要含矿气液经交代-充填作用形成的,但在其成矿过程中,其成矿元素主要出自斑岩体内部及深部的含矿气液,也产生于富矿质的液相和贫矿质的气液相的不相溶分离现象,使矿化富集部位(矿体生成部位)处于矿化蚀变带的中心或深部,受到含矿斑岩体外围成矿物质影响较少,这与岩浆型矿床(体)是由矿浆中所包含硅酸盐熔体和硫化物液体经不相溶分离结晶而成矿是不相同的。

5.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对银(铅锌)成矿富集作用

对沉积-改造型银矿床而言,同生沉积Ag(Pb、Zn)成矿元素高含量的黑色岩系和玄武安山岩,是在后期岩浆热液作用下,使Ag(Cu)等成矿元素产生活化、迁移和富集而成工业矿床。

(二)空间分布规律

区内钨、钼、锡、铅锌、银、金、铜矿产空间分布规律,主要体现在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构造-岩浆岩、地层、岩石组合控制及矿化分布的集中性和分带性。

本书大体以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近东西向城安-镇头滑覆构造带(古隆起北缘断裂)、北东向宁国墩-五城断裂及北西向祁门-五城断裂为界。安徽东南地区金属成矿亚带

本书参照地矿部《固体矿产成矿预测基本要求》(1990),将安徽东南地区多金属及金铜成矿区带划分为:Ⅰ级(江南造山带成矿带为Ⅰ级),Ⅱ级(安徽东南地区成矿亚带为Ⅱ级),Ⅲ级(江南造山带安徽东南地区成矿亚带次组单元成矿区段为Ⅲ级),Ⅳ级(成矿区段内的矿化区或矿田为Ⅳ级)。可分为太平-泾县铜金多金属成矿区段、黟县-绩溪钨钼锡铜金成矿区段、平里-漳前多金属成矿区段及小贺-逍遥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区段。

区内成矿条件研究资料显示,与中生代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钨、钼、铅锌、铜矿床为主要矿床,次为前南华纪变质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石英脉型金(铅锌)矿床、中元古代末和青白口纪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及早震旦世-早寒武世沉积改造型银多金属矿,再次为中生代中晚期沉积砂岩型金铜矿。它们分布于各成矿区段内。

太平-泾县铜金钨钼锡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江南隆起带北侧太平褶断带内,矿化以铜金为主,次为钨钼锡多金属。矿化类型多为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矿床,沉积改造型银矿分布在褶断带的南侧。该区段为金属矿化,总体受北东向大断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如以漳前-旌德断裂为界,西段矿化多为铜金多金属矿床,东段以钨钼锡多金属为主。西段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受控于北东向大断裂,构成包村-小岭铜矿化区、铜山-南大山铜金矿化区、乌溪金矿化区、谭家桥-迄溪桥铜金多金属矿化区;东段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和早白垩世花岗(斑)岩密切相关,亦受控于北东向大断裂及其派生断裂控制,构成兰花岭钨钼多金属矿化区、西坞口钨锡钼多金属矿区。该成矿区段南侧分布的沉积-改造型银矿,主要产于震旦纪、寒武纪黑色岩系,黑色岩系呈东西向展布,构成大历口北-留杯荡银矿化段。

黟县-绩溪钨钼铜金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江南造山带次级构造单元历口构造区内。矿床主要分布在宁国墩-五城断裂北东段、古隆起北缘断裂和祁门-三阳深断裂之间的中间块体、蓝田盆地的北翼。矿化类型多样,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钨钼铜金多金属矿床、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及沉积-叠加改造型银矿床。前两种矿化类型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密切相关,并受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深断裂西段、北西向祁门-五城大断裂和一组北东向深大断裂北段及其派生断裂联合控制,构成东源·三宝-金谷山钨钼铜多金属矿化区、黄村-汪满田铜铅锌银矿化区、杨溪金铜矿化区。赋存于青白口纪铺岭组火山岩中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铜矿,形成了近东西向宕里-壁坑-上戴铜矿化区。沉积改造型银矿主要分布于该成矿区段北侧,受震旦纪、寒武纪黑色岩系和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控制,形成西坑-柏溪银多金属矿化区。

平里-漳前金多金属成矿区段位于障公山隆起带内,区段内出露中元古代变质基底(下部基底),中生代岩浆岩和矿化欠发育。矿化主要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金属矿化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花岗岩密切相关,自西向东有黄腾坑金矿化区、里东坑钨钼多金属矿化区、小连口-杨村金多金属矿化区及将军殿金矿化区。已知金多金属矿化区一般范围小,矿产地和矿点分布较少,但成矿信息较丰富。

小贺-逍遥金铜多金属成矿区段为安徽东南地区富有资源潜力区之一。该区段矿化主要受北东向深大断裂及派生断裂、韧性剪切带和韧脆性剪切带控制,并与晚侏罗世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均呈北东向展布。大体以近东西向祁门-三阳断裂为界,北段为岭脚-逍遥-仙霞成矿段,矿化以钨、钼、锡、铅锌、铜为主,矿化类型多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和似斑岩型;南段为小贺-璜尖-古祝成矿段,矿化以金为主的金铜多金属矿床。矿化类型主体为石英脉型金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含金蚀变破碎岩和含金糜棱岩)及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点)。

该成矿区段矿化由于受北东向深大断裂和中生代侵入岩控制,区域上构成北东向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尤为显著,是安徽东南地区重要的构造-岩浆岩-矿化带。北矿化段形成的矿化区主要有中村、银峰、仙霞、麻叶岭、逍遥、岭脚等钨铜多金属矿化区;南矿化段主要有古门坑、抽丝、古祝、九亩丘、小贺、璜尖、岭南等以金为主的金钨多金属矿化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