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群为什么会变成“马屁群”?

如题所述

 家长群变“马屁群”?那么怎样是微信家长群正确打开方式?“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11月1日新华网)


    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微信群的变味,折射的就是当下社会某些人价值观偏差。家长拍孩子老师马屁的现象一直就有。比如家长在路上遇见老师老远就开始“马屁式”地打招呼套近乎,在家长会上家长对老师的吹捧等。而随着qq群微信群的出现,家长们拍起老师的马屁来也更方便了,以前不好说出口的肉麻词语,也可以随手发出去。在QQ群微信群拍老师马屁还有个特点,就是家长们的马屁往往成集中爆发式,别人拍了,自己不拍好像就会得罪老师似的。

    但明明大家都烦,为啥有些家长还要点赞,甚至据说让没点赞的家长“压力山大”,不得不跟上?说到底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在学校,都希望老师能照顾好,所以不错过任何一个讨好老师的机会。而别人讨好了,自己更不敢落下,因此才有人说家长群变成“名利场”,变成“马屁群”。


    往细里说,小学生受老师的影响更大,所以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和小学老师处好关系,孩子越小家长越希望得到好的照顾,愿意用送礼的方式来拉拢老师。另外,教师的各项活动,都和经济利益挂起钩来,连正常的教学也有“课时补贴”。常常课堂教一半,“家教”讲一半,“逼迫”家长乖乖就范,“自愿”交纳不薄的“补课费”。至于晚上“赶场子”,夜里“搓麻将”,节假日“收礼品”,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有的小学老师品行不佳,每逢老师节、中秋节、元旦等节日甚至会做出暗示向学生索要礼品。


    在我们的小学里,谁表现最积极,谁就可以当班长,中学里,谁学习最努力,最配合老师工作,谁就可以早早入团早早当班干部,大学里谁最会和老师来事,套交情,谁就最有机会入党、参加学生会工作,然后得到比较好的毕业推荐。从小学就开始班级中设班长和值日生,学校中设大队长和学生会主席,让小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对权力敬畏和倾慕。确立老师的绝对权威,老师会让最喜欢的学生做班干部,并且明显给宠儿们不同的关注和优待,从而刺激他们去表现、倾轧和争宠献媚,为了获得自己所不知道的消息,用列黑名单、教唆孩子写小纸条的方式告密,一切的一切,是为着管理的方便。


    一个民族的儿童,如果从幼儿园就开始就树立了对金钱和权力的祟拜。而不是注重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是非常可怕的。正因如此,有的家长不惜一切移民,只是为了让孩子在国外上学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而不是让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时候,就学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个孩子太早学会成年人的世俗,哪会在学业和品德上下功夫?


    有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局长退休后,单位人都为他开欢送会,结果有一个人指出局长把一个字的读音念错了,局长反问道:“我一直都这么念,你们怎么不早点说啊,如果早点说,我就改正过来啊。”一群人直到这时才说,以前指出怕局长不高兴,局长顿时感慨万千。是啊,以前哪个敢说局长的字念错了啊,除非他不想在哪个单位混了。其实这样的丑剧经常在我们生活中上演,而我们每个人很有可能就是其中说假话或拍马屁的角色。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信息失真,人际交往的成本加大,人与人之间的内耗成了必需的负担。于是,人们只能依赖送礼、贿赂等不正常的形式撑门面、联络感情、获得对方信任。相反,那些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人,往往不太受欢迎,甚至被指“情商太低”、“不合群”等等。既然你不合群,别人看你就显得有点碍眼,不把你踢出群去,大家说话也不那么方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4

家长微信群,从9月开学到现在已经“燃爆”了两次。

第一次是“小作文事件”。新学期伊始,某幼儿园新生家长群里,家长们开展了“抒情作文大赛”。每一条都占满屏幕,都是华丽丽的辞藻,都充满着丰富感情。“可敬可爱的老师与我们家长陪同孩子完成着家中众星捧月过渡到自主生活的转变”、“千言万语倾诉 不了对各位老师的感谢之情……”、“让我感觉进入这个班,不仅放心,还是一种幸运”……

第二次燃爆,便是缘于最近一篇题为“我今天被踢出微信家长群,过程令我很气愤,该怎么办?”的帖子。该家长表示,就因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质疑老师收礼、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而被班主任“踢”出家长群。

对此,网友意见分为三派。“家长有理派”认为学校里不公平待遇很普遍,家长被“踢”正是老师心虚的表现;“老师有理派”提出 ,该家长发言影响班级融洽和老师威信,老师为什么不能“怼”;“各打一板派”则认为家长群已成小社会,家长老师都需自我约束 。


一位小学老师说:“我认为这位同行‘踢家长出群’确实欠妥。涉及老师行为评价、孩子成绩好坏的话题,确实不宜在群里讲,但有些家长就是要大大咧咧地讲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私下里打电话沟通好,将家长‘踢出群’只会加剧家校矛盾。”


“老师‘踢人’固然有错,但是否因为收了其他家长好处才导致这位家长的孩子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墙角,还需要经过有关方面调查 。这位家长在群里公开讨论这件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老师也被逼到了墙角,不崩溃都难。”一名网友分析道。


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建立的家长群,原本是为了方便老师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发布作业通知。四川成都市杜甫草堂小学一位林姓 语文老师表示,QQ群是班级官方群,平时主要用来发布作业、传送文件、发布通知,微信群是家长自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聊天 。

但是,这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跑偏变味的情形。“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 购……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




有家长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上百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全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 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


有家长说,可以理解老师的辛苦,但这类表达过多,就变得毫无“营养”,不仅让其他家长感到压力,更容易错过重要通知信息。


事实上,很多家长的“盖楼”也是出于无奈。一位家长表示:“只要有一个家长回复收到了老师辛苦了,就会有十几句甚至几十句同样的话冒出来,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别添乱了,看到通知就好了,可是又担心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表示’,而导致老师会认为我不够关心、对我对孩子有意见。


为减少接收过多无效信息,部分家长也想办法建新群组,比如有老师的、没老师的家长群,但是,家长每每想在群里发点内容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点错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家长群变“马屁群”确实让人不堪其扰,但更令很多家长恐惧和老师崩溃的则是毫无禁区的话题讨论。一些家长和老师觉得,像学生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单、年级排名、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行为作风等问题,都涉及隐私,较为敏感,最好点对点交流,不适合群聊。


现实中,大多数老师家长都希望对家长群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规范。而且,很多学校班级都在这样做。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她为自己的班级群设置了三条规定,执行之后,群里安静多了,还有家长专门电话感谢。


哪三条规定呢?


第一、不在群里聊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事;


第二、除特别重要通知,家长不用回复“收到”;


第三、家长不能在群里吵架。


想一想,这三条各有明显突出的好处。第一条,避免了各种拉票、微商、团购、炫耀、絮絮叨叨;第二条,避免了戏精家长盖楼点赞 道谢、借机抒发感情;第三条,避免了因为一个问题出现支持派、反对派、和稀泥派,避免拉帮结派和矛盾升级、影响学生之间原本简单美好的同学关系。这三条,巧妙地规避了目前家长群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被称为“金律”也不为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04

“排队”点赞、“盖楼”感谢老师、“炫耀式”晒娃、微商代购……原本作为老师发布通知、与家长沟通平台的QQ、微信家长群,已经悄然变味,每天动辄几百上千条信息,让不少家长和老师直呼“受不了”。家长群意义何在?究竟如何引导规范?

“一言不合”家长被老师“踢出”微信群

近日,一篇题为“我今天被踢出微信家长群,过程令我很气愤,该怎么办?”的帖子在网上引起热议。该家长表示,就因为自己在家长群里质疑老师收礼、不公正地将身材矮小的儿子常年安排在教室最后一排,而被班主任“踢”出家长群。无独有偶,今年9月,浙江宁波一名家长因为反对由学生家长承担班级的装修费用,也被群主“踢出”家长群。

对此,网友意见分为三派。“家长有理派”认为学校里不公平待遇很普遍,家长被“踢”正是老师心虚的表现;“老师有理派”提出,该家长发言影响班级融洽和老师威信,老师为什么不能“怼”;“各打一板派”则认为家长群已成小社会,家长老师都需自我约束。

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建立的家长群,原本是为了方便老师通报学生在校情况、发布作业通知。四川成都市杜甫草堂小学一位林姓语文老师告诉记者,QQ群是班级官方群,平时主要用来发布作业、传送文件、发布通知,微信群是家长自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聊天。

但是,这种信息化交流平台在实际操作中有时会出现跑偏变味的情形。有的家长在群内晒娃求关注;有的家长过度示好老师点赞刷屏;有的老师随时在群内点评作业公布成绩,让家长“压力山大”。而一些老师对家长群也颇有怨言,表示有的家长不分时间、事无巨细地“@”自己,感觉随时都在上班。

于是,家长群到底该建不该建,也在网上形成了热烈讨论。一位中学老师认为,家长群并非必须要建,“以前没有微信群、QQ群,我们不也一样教孩子吗?不也教得挺好吗?现在这种沟通平台,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却给了家长偷懒的机会。”

而坚持认为有必要建群的家长则表示,家长群有助于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于是,在建与不建之间,家长群“野蛮生长”,遭遇各种问题和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一位小学老师说:“我认为这位同行‘踢家长出群’确实欠妥。涉及老师行为评价、孩子成绩好坏的话题,确实不宜在群里讲,但有些家长就是要大大咧咧地讲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是私下里打电话沟通好,将家长‘踢出群’只会加剧家校矛盾。”

家长群变“马屁群”讨论无禁区“不翻脸”都难

“排队”点赞、“盖楼”谢师、集赞、微商代购……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一些家长群的确变了味道。

江苏淮安市民葛雨表示,每次打开家长群都有超过500条未读消息,其中只有1条通知,剩下499条都是“好的,老师我收到了”“老师费心了”“非常感谢您”诸如此类应答。

江苏南京市民崔宣说,可以理解老师的辛苦,但这类表达过多,就变得毫无“营养”,不仅让其他家长感到压力,更容易错过重要通知信息。为减少接收过多无效信息,部分家长也想办法建新群组,如有老师的、没老师的家长群,有老师、没老师的家委会群,等等。

但是,这些高度相似的群同时存在,让家长每每想在群里发点内容都得小心翼翼,生怕点错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家长总结为:有老师在的家长群,大家讲话要得体,要体现家庭教育水平;老师发通知后,回复要及时,体现出对学校事务的热情参与。

家长群变“名利场”确实让人不堪其扰,但更令很多家长恐惧和老师崩溃的则是毫无禁区的话题讨论。一些家长和老师接受采访时认为,像学生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单、年级排名、课堂教学方式、老师行为作风等问题,都涉及隐私,较为敏感,最好点对点交流,不适合群议。

“老师‘踢人’固然有错,但是否因为收了其他家长好处才导致这位家长的孩子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墙角,还需要经过有关方面调查。这位家长在群里公开讨论这件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位老师也被逼到了墙角,不崩溃都难。”一名网友分析道。

有家长希望老师在群里对自己的孩子能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和尽量避免公布成绩排名。一些老师对此表示很委屈:“有时候是统一在群里发布了通知,家长直接在群里询问孩子情况,我们也就直接回答了。而且我们也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规范引导还家长群“正能量”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受访者都希望对家长群的管理进行适当的规范。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她为自己的班级群设置了三条规定:不在群里聊与孩子学习无关的事;除特别重要通知,家长不用回复“收到”;家长不能在群里吵架。“此后,群里安静多了,还有家长专门电话感谢。”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纪大海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家校沟通,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使用微信群、QQ群时,要坚守底线原则,家长言行要文明,教师言行要遵守师德师风、遵循教育规律,这样才能让群里清清爽爽,共同打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网络交流空间。

为加强家校在线交流平台规范运营,近日,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发布《静安区中小学班级微信群建设公约》,要求在班级微信群不得发布任何形式的广告、拉票、集赞等行为,杜绝批评学生、公布成绩与排名。今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也发布类似规定,要求班级微信群仅用于学校发布通知、家长信息沟通交流,不得发布与家校联系无关的消息、言论,不做聊天使用。

今年9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下发《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提出“谁建群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等规范管理要求。成都市武侯区龙祥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为此专门出台了家校QQ群、微信群管理措施,明确建群宗旨和使用公约,对教师、家长在群内发言内容提出要求。同时建立分级分层管理、应对制度,分校级家委会QQ群和班级家长QQ群、微信群,通过对发布内容的分级分层管理,确保家长诉求得到及时回应。

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网络沟通工具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承担了家校沟通的部分功能,使用好这一全新沟通平台的关键,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媒介素养能力,使这一新技术能成为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纽带,完善家校共同育人机制,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