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下面说说作为一名老师基本条件:


第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问题能对答如流。


第二,对教育的意义要有深层次的理解,把教育作为一名老师的重中之重。


第三,品行要端正,一个品行低下的人怎么可能称之为老师,怎么可能懂得如何教育别人呢。


如果你想作为一名称职的老师,以上就是基本的条件了,但是要变得更优秀,必须有着深远的思想,一个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这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老师的关键任务就是教育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提高成绩,要是单纯的提高成绩,那样的人算不上老师!总之,你想变得更优秀,你就始终好好想着如何教育学生。



当初中教师条件


(一)基本条件: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应是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当地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可在当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当地全日制普通高校、独立学院以及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可向就读学校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就读于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夜大学、函授)、网络教育的人员须毕业并取得国民教育系列学历后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二)思想品德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三)学历条件:初中教师资格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教育教学能力。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2、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教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03
新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老师一定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能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第2个回答  2020-09-03
一、“三字bai一话”能力  
  有人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计算机、多媒体己成辅助教学手段,粉笔、黑板最终会被“电脑+投影”取代,依赖于粉笔和黑板而存在的粉笔字必将成为历史。对此,我不敢苟同。  
  板书(粉笔字)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帮手”,借助板书,教师可以清晰、简要或生动形象地呈现出要求学生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规范、美观、整洁、流畅的板书,不仅给学生一种美感,而且对学生把字写规范、写清楚、写整洁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无疑会增加教师的教学魅力。国家语委每年举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正反映出国家对普通话作为中国国民的基本素质的重视,而作为教师,更是必备的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下,钢笔字的用途和使用范围在逐渐缩小。比如,E-mail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信件,鼠标和键盘逐渐取代了笔和墨,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批改作业,发送评语,向家长发布信息等。与钢笔、粉笔相比,毛笔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除了专门的书法课外,在一般的课堂上,教师极少用到毛笔。然而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这项功底,教育部新出台的规范汉字书法的新规定,所有的小学至少每周上一节书法课,练习毛笔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包括数学老师。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文明进步与我们有着密切关系。
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焦点,也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标志。实现这一整合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信息素养、技能准备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和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准备的第一个新的基本功就是在教学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如借助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将基本的教材内容转换为更为直观生动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相关教学课件,收集、处理相关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课程资源,扩充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内容等。现在许多学校都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等走入了我们的校园,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能够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利用好各种资源,把课上得精彩。
三、科研与反思能力  
  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设立了许多新的改革目标。这些理念和目标的检验者是谁?是广大实验区教师,且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也会产生一些矛盾,这同样需要广大实验区教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展开研究,形成共识。而教师能否担当得了这样的角色,取决于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素质,这就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做研究型、反思型教师。  
四、随机应变的能力。  
  教师的工作与其它行业都不一样,他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小学教学又是一群似懂非懂的孩子。他们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差、不易任人摆布。几十个孩子在一起,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作为教师,在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面前必须要有灵活应变的能力,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整堂课,甚至会影响到以后。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表达表演的能力。教学过程应该是:信息交流的过程、情感沟通的过程、心灵碰撞的过程。这种交流、沟通和碰撞,靠什么?就是靠教师的语言、教具、有时还需要适当的形体动作。语言要简洁、生动、富裕感染力,不仅要把该说的都说清楚,更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动作要和谐得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这方面的要求更为突出。
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教师而言,“三子一话”的能力我自认为是经得起考验的,但是在计算机这一领域的掌握比较困难,很难跟得上发展。如今年龄偏大以及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在语言表达方面也略有欠缺,还要加强修炼和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这条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