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6-05-26
"2003年11月4日,星期二。今天,我看见妈妈买了新鲜的鱼,高兴极了,因为我最爱吃鱼了。可妈妈笑着对我说:'爷爷奶奶岁数大了,腿脚不好使,需要补充营养,一会儿吃饭时你让他们多吃点。'开饭时,我把香喷喷的鱼肉夹到爷爷***碗里,妈妈看着我高兴地笑了,她希望我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评语:你最后一句话的想法也许就是妈妈对你的期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枉费父母养育一场。 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本溪市'道德实践日记活动'经验交流会"上,记者捧着一本《心灵的花瓣》的书爱不释手,上述日记和评语就出自该书。这本由本溪部分中小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共同"创作"的道德实践日记汇编,是该市自2002年5月开展的"中小学生道德实践日记活动"的一个缩影。 记日记是道德的长跑 "道德实践日记"并不是要学生公开隐私,她更像是学生的"成长记录":同学们记录下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老师加以点评。本溪市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周至少要写一篇道德日记,起初学生们大多不愿写,有的写成了流水账。老师们循循善诱,想方设法加以引导,逐渐把写道德日记变成了学生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一篇日记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一则评语则洞开了一个世界…… 本溪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李胜(化名)同学以前性格孤僻,成绩很好却极少说话,甚至连老师的提问都不愿回答。道德日记成了她向老师倾诉的载体,常常洋洋洒洒地写上几页。在马凤岩老师的不断鼓励下,李胜渐渐变得开朗、热情、自信起来。让老师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是,2004年6月26日晚上,她应邀走进了本溪电台的"戏说传奇"栏目,与主持人一起主持了一期节目。 同学们在日记中敞开心扉,逐渐懂得了沟通交流的重要,许多自我封闭的孩子从狭隘的个人空间里走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还通过写日记时进行反省和自我教育,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进行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彩一小学的姚奇就写过一篇《楼道琐事》的日记,大致内容为:放学后看到家门口堆满垃圾,一气之下把家里的垃圾也倒在楼道里。回家写日记时看到老师以前鼓励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评语,赶紧冲出家门把楼道打扫干净了,还向邻居道了歉。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 六年级学生杨扬(化名)已经很长时间不逃课了,学习成绩也不断进步。杨扬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过去经常逃课去网吧,是一位"妈妈"挽救了他。那是在上完《荔枝》课后,杨扬说自己突然想妈妈了,他在日记中对老师说:"老师讲母爱伟大,我一点也体会不到。我想妈妈,想叫一声'妈妈'!"评阅日记的刘霞老师哭了,她对杨扬说:"老师愿做你的妈妈。"从那以后老师妈妈经常关心他、鼓励他,杨扬变了:"自打有了老师妈妈以后,我就不缺课了,我觉得她对我好。" 凭着一篇篇道德日记,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靠着一句句温情评语,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赵瑛玉老师说:"看孩子们的日记,做老师的需要蹲下来,和他们一般高,与他们同甘苦、共悲喜。"道德日记也成了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座谈中,李博宁同学的家长白丽说,以前孩子不太懂事,自从写日记后知道等爸爸回家吃饭了,中午还主动买2元钱的盒饭给爸妈省下1元钱。她们夫妻俩做生意,平时没时间照顾孩子,这些转变都是老师、学校的功劳。说到这里,眼含泪花的白丽拉着孩子给在场的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为了给孩子们的日记提供新鲜的素材,不少学校组建了"道德实践小组"。同学们走进乡间、工厂、军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些同学还走上街头,捡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当环保义务宣传员。五年级的关晓彤在日记里写了一首小诗:"如果说沙漠是骆驼的家/那么天空就是鸟儿的家/如果说大海是鱼儿的家/那么陆地就是人类的家/虽然我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但家的意义都一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请保护这个我们共同的家。" "道德实践日记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本溪市近30万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道德实践日记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养了花团锦簇的30万株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