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你都知道哪些名胜古迹

看你知道永州不,我热爱我的故乡也希望你们了解

  永州历史悠久。在永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的远古人类和古代名人活动的遗址或遗迹。特别是道县的玉蟾岩、芝山的石棚和柳宗元《永州八记》遗迹、宁远的九疑山舜帝陵和舂陵侯城遗址、江永的谢沐县城遗址,对于研究永州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石棚 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2万年。石棚位于芝山区黄田铺镇中学内。石棚通高3米,占地37平方米。基石分两层,为不规则形梯形石台。台面平整,平面近似三角。石棚由4块大小不等的石灰石堆垒而成,顶石1块,墙石3块。墙石呈三角形支撑棚顶。顶石九棱九面,面面光滑,留有人类加工痕迹,重量在2万斤以上。棚口坐北朝西南,前后口相通,长约3.4米,其间可以通人,能避风雨。

二、玉蟾岩遗址 位于道县寿雁镇。经湖南省考古所1993、1995年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极有考古价值的远古文物,计有打击石器近千件,各种植物果核40多种,各类哺乳动物残骸28种。最为重要的发现是4枚稻谷壳和十分原始的陶片。经科学测定,稻谷壳和原始陶片距今1.2~1.4万年之间。这是适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栽培稻谷壳和陶片。玉蟾岩的考古成果,于1998年3月17日至22日在日本京都市召开的“稻作、陶器和都市的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后,得到了中国、日本、美国等国与会专家的认同。
三、大寨山石城址 位于东安县塘复乡弄田湾村一侧500米处,距县城17公里。山四周曾筑有石墙,墙高数米。今山上全是石头,石头间的土质呈黑色。遗址处散见许多瓦砾与陶瓷器碎片,碎片胎厚,火候低。碎片层中发现 有打制石斧、磨制石凿、石锛和石环等多种石器具。有关人员鉴定为商代遗址。

四、鬼崽井 位于道县县城西南30公里处,系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祭祀遗址。地面有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石雕人像,雕刻古朴,线条粗犷,大者高约1米,小者高约4~9厘米。有的散置地面,有的埋在土里,有的慈眉善目,神态安祥,有的竖眉鼓眼,神态勇猛,当地人传说为阴兵。石像个个栩栩如生,当地人视为神明。

五、舂陵侯城遗址及舂陵侯墓 舂陵侯城遗址位于宁远县城北30公里的柏家坪与柏家之间。故城面积约60亩。城址四周土埠犹存,城内已辟为农田。《水经注》载:“县本泠道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王十三子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故老相传,言汉家旧城。”舂陵侯故城东北一里许,有舂陵侯墓。现仅存一小土堆,长9米,宽8米,高2米。舂陵侯城遗址及舂陵侯墓,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永州八记》遗迹 《永州八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贬谪永州期间写下的8篇山水游记。8篇游记寄情永州山水,文简意赅,画面奇丽,各自贯通,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诵。《永州八记》中所写的自然景物,虽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但多数遗迹犹存。 西山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景物,位于潇水西岸,即今芝山区河西娘子岭一带长亘数里的起伏山丘。文中“穷山之高而上”的山,指今市水厂所在的山头。 钴鉧潭 《钴鉧潭记》中的景物,指潇水支流愚溪的一段河面,位于芝山区河西柳子庙右侧。古称熨斗为钴鉧。由于此段河面形似钴鉧,故名。前人在岸石上刻有“钴鉧潭”三字。潭北面山脚下,有泉经冬不涸,春夏水盛之际,一泓清流直坠潭中。此即柳文指的“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潈然”。 西小丘 《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景物,位于柳子庙至永州市人民医院的公路下侧,在钴鉧潭西面。沿溪一带尚有竹丛,摇曳水涯。竹丛之下,许多石头呈齿状相互推挤,倒悬水中,当是柳文中所指的“若牛马之饮于溪”。 小石潭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的景物,位于西小丘西面,相距不到100米。按柳文所指,从西小丘西行一百二十步,即可找到此地。这一段河床都是天然的石板结构,愚溪水涸之时,河水在左右弯曲、参差不齐、凹凸不平的石上流动,可以见到柳文所指的“全石以为底”、“斗折蛇行”的现象。 袁家渴 《袁家渴记》中的景物,位于芝山城南。出芝山城南约五里到达南津渡。南津渡对面有沙湾村,村前“澄潭浅渚”,水阔洲重,以关刀洲为最。洲旁有奇形怪状的石岛,水与石遇,欲顺反逆,形成潇水折流的湾面。柳文所指袁家渴即此。村内袁姓人家早已无迹,袁家渴也因修建南津渡电站而淹没。 石渠 《石渠记》中的景物,位于今永州市芝山城南。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小溪,即石渠。柳文所写“折而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的景物,至今依稀可见。 石涧 《石涧记》中的景物,位于芝山城南的相家村。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翻过一座小山,就到了相家村。村北有一小溪,即石涧。溪上有一拱桥,还筑有一坝。自坝至石拱桥一段,溪底均系天然石板。“亘石为底,达于两涯,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景况仍如当年。 小石城山 《小石城山记》中的景物,位于芝山区朝阳办事处北面,为该办事处黄茅岭西北尽头的一个山峦。这里西面是悬崖绝壁。山上青石磊磊,有的横在山路边上,有的像屋上的正梁,有的沿山环绕,如城上的短墙。行人到此,有如置身石城之中,柳子因而将这里命名为小石城山。站在小石城山上举目眺望,浩浩荡荡的潇湘二水汇于苹洲,此即柳文所写的“土断而川分”。山中“有积石横当其垠”的积石尚在,积石下的井水清凉可饮。堡坞石虽早已被毁,但“堡坞”的自然石脚痕迹犹在。

七、南平故城 位于蓝山县城东3公里许城腹村。汉高祖五年(前202)至宋绍定年间,南平县、蓝山县治均设于此。今留有方形土城遗址。东墙长224米,墙高2.5米,宽22米。墙内发现大量秦汉砖瓦和印纹硬陶残片,还有战国铜矛。除表层发现部分唐代陶瓷外,大部分是秦汉时期的遗物。

八、谢沐县治遗址 位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设谢沐县,县治设于此处。到隋开皇九年(589)并营浦、谢沐两县为永阳县止,上甘棠村作为谢沐县城共700年。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20世纪80年代,在这里发现大量汉代砖瓦、陶瓷及其他古遗址。时至今日,这里仍保留着大量文物胜迹。村右侧月陂亭传为唐代征南大元帅周如锡读书处,亭旁石壁上刻有文天祥行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有南宋时兴建的古石桥——步瀛桥;有记载历史变迁的摩崖石刻27方。

九、黄阳司窰址 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陶家洲与钱家洲之间的湘江河岸。共五处依次排列,各相距50~70米。窰室呈长条形斜坡状延伸,用匣钵装烧。釉色青黄或浅黄,开片或不开片,90%坯胎涂化妆土,胎色成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兼有杯、瓶、坛、罐。碗、碟内印团花或文字,图案有莲花、菊花、蝴蝶及几何图形,文字印有“唐、何”姓氏题记,“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钱文,碗90%为圆口。

十、汉营古迹 在东安县紫溪市镇南侧的诸葛岭附近。诸葛岭海拔373米,是载入省志的历史名山。清《一统志》载:“诸葛岭在县南一里许,相传武侯驻兵于此,壁垒之迹犹存。”清光绪二年《东安县志》载:“昔蜀相亮,以军师将军督零(陵)、桂(阳)军赋,尝驻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4

明洪武八年,江西修水县黄庭坚第十一代子孙黄有终迁徙到湖南零陵县香花坝一个叫明塘的地方安居,因唐朝时明塘左边有土居百姓院子明塘冲,故有左有明塘冲,右有明塘村之说。明塘村坐西朝东,三面环水,东面有一口小塘,为了用水黄姓人家将塘扩大,并在塘的四周用方石料砌好。当时,塘没有名字,建村后,村民就以其祖先黄庭坚,字鲁直之名取该塘为白鲁塘,鲁者为愚,白者清白,希望以后的黄家子孙做人清白耿直。该塘现有20余亩,水四季常满,平静似明镜。自那以后,勤劳智慧的黄氏家族在此繁衍不息,不断进取。清初,明塘黄家发展有八百户人家,五千多人。清朝中期,村子里有个人说,院子不要太大,住不了这么多人,千把人最好。有一老者听后,对村民说,人是越多越好,院子大了人们可以搬到别的地方去住。后来,明塘黄家搬出了很多人,分别迁徙到衡阳、邵阳、祁阳和四川,搬出的人地方,简称十塘五坡两凹两岭。现在,明塘村有三百来户,一千多人,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而院子中保存有明代风格古建筑八栋,清朝风格古建筑四十三栋,是典型的江南古村落。

永州明塘古村

走近明塘古村,村口有一个保存完好的牌坊,上书“奉旨旌表”,及乾隆四年朝廷赐的“节孝流芳”四个大字。牌楼高7.8米,宽5.4米,用青石砖砌成;牌坊一正两侧门,三层飞檐,雕龙饰凤,颇有雄姿。经过岁月的洗礼,虽有些破旧了,但面对它时,尊严由心而生,望着它,甚至可以想到那时表彰现场的风光,会沉醉在明塘过去的辉煌历史里。

提起牌坊,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是清雍正年间,明塘黄家有个美丽而贤惠的妇人李氏,二十四岁时丈夫黄正昌就去世了,留下两个儿子和公婆,大儿子黄世法只有两岁,小儿子黄世禄只有六个月大,公婆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当时,李氏很想殉夫,与夫同去。可她想到年幼的儿子,年迈的公婆正需要人照顾,便坚强的生活下来。她没日没夜,忙里忙外,即当爹又当妈,支撑起这个家庭。一天,小儿子黄世禄见母亲含辛茹苦,便跪在母亲面前,请求母亲改嫁。她扶着儿子的头说:儿啊,我改嫁好办,可你和你哥哥、爷爷奶奶怎么办啊?为了你们,为了家的完整和幸福,我守着,守着你们,把你们养大,把爷爷奶奶伺候好。最后,她独自一人把两个小孩培养成才,孝顺阿公阿婆,守节到老都没改嫁。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流传百里。当时,进士出身的黄世飞在零陵做县令,他的朋友诰封修职郎黄汝明,听到李氏守节的事迹后,告诉了姻教弟李蕊,李蕊是朝廷三品命官,经常到朝廷与乾隆在一起讨论政事和各地的发生的一些事情,他把李氏守节的事迹讲给乾隆听。乾隆听后,龙颜大悦,他对李蕊说:这样的妇道人家要立牌表彰。李蕊回来后,将乾隆皇帝的意旨,说给黄世飞听。于是,永州府零陵县衙出资建设明塘村李氏贞节牌坊,予以表彰。

进入牌楼,是一条长长的石板官道——青龙街,这条官道也是一条乡道,是挑盐和输送各种物资的交通要道,宝庆府经高溪市过明塘黄家村可通往衡州、长沙,从滴水老街上岸过明塘黄家村经楚江圩到永州府,从早到晚,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这条青龙街又与古村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相接,组成六街十二巷的格局。除青龙街有一里多路长以外,其它街道长两三百米,宽2.5米。这些街巷连着各家各户,四通八达。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伙铺、酒馆生意爆满,解放初,还有一些老字号商铺。如:济生堂药铺、兴隆客栈、泰安客栈、四通商号等。通过这些字号,可见明塘黄家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在这些大街小巷里,明、清年代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样式与功能设计基本相似,多是四闪三间两厢式小宅院,也有二进或三进式宅。每座古建筑都有照墙、石门坎、天井。照墙上画有三国人物和花草图案。天井是用来采光,其地面用方石砌成沟,作用排水。房屋内部装饰颇为讲究,门窗上木雕居多,做工精细,寓意深刻,那些“龙凤呈祥”、“芝麻开花节节高”、“福、禄、寿、喜”等图案,使人感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这大街小巷里,一块块乌黑发亮的石板路显得古朴而安静,它仿佛在静静地诉说明塘古村的发展史,守护着那些来来往往的足迹。久行街中,仿佛进入一幅古朴的画卷里,仿佛进入明塘村古朴的生活中。除除此之外,心中的感慨,随着古村的韵律延伸着昔时的繁华。偶尔,看见一两座寂静的庭院,一把锁锁着陈旧的门,然而,一缕光影照射到门前,也发出几分生机。

明塘古村前的白鲁塘还有一口古井:白虎井。此井开凿于明代,井沿呈四方形,用青石砌成井壁,沿长6米,宽4.5米。该井冬暖夏凉,甘甜可口,一年四季涌流不竭,从井到村中间,有一条石阶,承载着古村过去的辉煌。它守住寂寞,不卑不亢,不悲不喜在这里深藏,与世无争,却是那般从容,那么大气,一天天,一年年,甚至几百年来为明塘村村民提供了径流不断的泉水。

在明塘村中,还有三座黄氏祠堂和一座公馆。村里老人们讲,明塘黄家是由黄氏三兄弟共同修建,这三座祠堂,即是大房、二房、三房的祠堂,平排相连,每座祠堂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现已拆除,留有遗址。祠堂左侧,是气势宏伟的公馆。以前,村里所发生的不道德的或者违背祖训的事情,都要开祠堂门,将那些犯了事情的人带到祠堂,由村里的族长和德高望重的老者组织审理,按照村规,根据事情的轻重,做出相应的惩罚。后来,明塘古村渐渐有了一套完善的村规,规范了全村人的道德行为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而那座公馆,则是村民从事各种日常活动的场所,它见证了明塘人的喜怒哀乐的生活过程。

明塘村村民自古以来尊奉耕读传家,家风、民风淳朴。明清时,村中前后有11人进士。民国时,国民党的少将师长黄虑世参加过徐州大会战,十九岁在黄埔军校第七期学习,

民国时期明塘黄家村出了三个赫赫有名人物,一个师长二个团长,师长黄开信,在1949年国民党溃败时,因无法逃往台湾而心火攻急,在逃往广西全州途中被急死,团长黄雄是国民党傅作义将军手下的一名军官,解放后50年代镇反被枪毙,枪毙后不到半个小时,上面来电话不许枪毙。唯有蒋介石手下宪兵团团长黄祥林逃往台湾,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黄祥林的儿子从台湾回明塘黄家寻根祭祖,轰动全村,名震一时。上世纪60年代双牌水渠建成,

在民国初期,明塘黄家村达到鼎盛时期,村里建有戏台,有5支耍龙队,附近的祁阳人也前来赶场看戏。

旧时永州府出城北大门,过楚江圩镇,明塘黄家村算是零陵县之北最大的一个村。村里现有7个组,3500多人口。进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明亮如镜的水塘叫明塘,明塘左提岸有一口水井,水井四季常流,滋润着全村人,水井旁边曾有棵三人合抱的古树,在大炼钢铁时期被砍。旧时明塘四周都是用条石护提,水塘水质清澈干净,妇女浣洗衣服,夏天村里大人小孩洗澡玩水。

明塘黄家村的牌坊,是永州发现的第一个贞节牌坊,具有很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在当今道德缺失的时代,具有很大的感召作用。旧时牌坊飞檐翘角,雕龙画凤,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从乾隆年代到解放初期,该村一直保留着寡妇不改嫁的习俗........

翻开明塘古村的历史,它像散落在永州大地的一颗明珠,朴实而古朴,勤劳而节俭。走进明塘古村如同走进了一部长长的历史长卷中,在它风雨沧桑中,积淀着传统美德和民风。明塘是一个有历史有尊严的乡村,在潇湘大地中挥洒着独有的篇章。是一个有温度耐得住寂寞的干年老村。

明塘村(33张)

词条图册(20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