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有哪些首,都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主要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诗词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道术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
词成就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诗词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李白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和他自觉地追求自然美有关。他继承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已任,曾说“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孟棨《本事诗•高逸》)他崇尚“清真”,讽刺“雕虫丧天真”的丑女效颦,邯郸学步。他的诗歌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明白如话,通俗生动。
书法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
道术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五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剑术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亦是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造诣非同一般。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虽然“三绝”中没有李白的剑术,但其剑术之高却仅位于裴旻之下,居唐朝第二。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共出现了118次(统计时把“吴钩霜雪明”,“空余湛卢剑”,“剑花秋莲光出匣”,“拙妻莫邪剑”,“吾家青萍剑”分别计做1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怨情  【年代】:唐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翻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古风(其十五)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四时歌: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长干行  妾发初复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意思的话,http://www.diyifanwen.com/sicijianshang/tangdai/libaishici/非常全的 有翻译和赏析。

 

我知道乱了点,但是一提交就成这样了,抱歉,如果还有疑问欢迎追问

第2个回答  2013-12-28
静夜思。将进酒、可多
第3个回答  2013-12-28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①,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柳暗花明又一村④。箫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⑥。从今若许闲乘月⑦,拄杖无时夜叩门⑧。【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布衣素冠,简朴的古风依旧保存。从今日起,如果允许乘着月光闲游,我这白发老翁也要随夜乘兴,拄着拐杖,敲开柴门。

【长门怨二首】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相如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两首诗表达的是同一主题,分别来看,落想布局,各不相同,合起来看,又有珠联璧合之妙。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点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用《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沈佺期的《长门怨》有「玉阶闻坠叶,罗幌见飞萤」 句,张修之的《长门怨》有「玉阶草露积,金屋网尘生」句,都是以类似的景物来渲染环境气氛,但比不上李白这两句诗的感染力之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出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沈佺期、张修之的《长门怨》也写到月光和长门宫殿。沈诗云:「月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张诗云:「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写得都比较平实板直,也不如李白的这两句诗之超妙深曲。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把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境界是这样阴森冷寂,读者不必看到居住其中的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染上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这首一开头就揭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乃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令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在她的记忆中已经没有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与前首第二句遥相绾合。因为「金屋无人」,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前首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照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这位「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环境、对月光的感受,都是与众不同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了尘土以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询《唐诗解》中语)。这些都是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所说的「无理而妙」,以见伤心人别有怀抱。整首诗采用的是深一层的写法。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与王昌龄《西宫秋怨》末句「空悬明月待君王」一样,都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但王诗中的主角是在愁怨中希冀得到君王的宠幸,命意是不可取的。李诗则活用《赋》语,另成境界,虽然以《长门怨》为题,却并不抱泥于陈皇后的故实。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揭开的是冷酷的封建制度的一角。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装洗尘归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