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自啖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割肉自啖文言文的翻译: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喝了几巡酒后,一人说:“要吃肉吗?”

另一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这样的话还要另外找肉干什么?在这里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于是拔出刀匕相互割肉吃,直到都死了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勇敢。

割肉自啖文言文的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此文出自秦国·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当务》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7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喝了几巡酒后,一人说:“要吃肉吗?”

另一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这样的话还要另外找肉干什么?在这里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于是拔出刀匕相互割肉吃,直到都死了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勇敢。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扩展资料:

割肉自啖哲理:

二个莽夫为了争夺“勇敢”的名声,竟然相互割对方身上的肉吃,直到最后,由于流血太多,两个人都死了。他们两个人相互自残,实际上是误解了勇敢的内涵。勇敢不是表面的鲁莽,而是一种理智的信念。人的勇敢有大小之分,不顾结果冲动行事,是毫无用处的。

而真正的勇敢的人为求得有道的结果去做常人不敢做的事。如果将勇敢的真正的含义误解,而以一种冒失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无意的行为,包括浪费生命。这两个人错在把杀人和被人杀,吃人和被人吃的野蛮残忍行为当成了勇敢的表现。

割肉自啖启发:

我们做人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不要盲目追求勇敢或做没有意义的盲目崇拜,否则会闹出笑话,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受到伤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割肉自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1-12
割肉自啖
战国时代,在齐国有一个无名小镇,镇上住着两个自命不凡、爱说大话、喜欢自夸为全世界最勇敢、最顽强、最不怕死的人.他们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这两个自诩为最勇敢的人碰巧同时来到一家酒楼喝酒.他们一先一后进了酒楼后才互相看见对方.两人相互寒暄了一番后,便选中靠窗的一张又干净、又明亮的餐桌相对而坐.不一会儿,酒保送上来了一坛陈年老酒.店小二又替他们剥去坛口上的封口泥,打开了酒坛盖子,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店小二替他们各自斟满了一碗酒后,把酒坛子放到桌子上,很客气地退了下去.
这两个“最勇敢”的人喝了一会酒,聊了一会天,边喝边谈,渐渐觉得有酒无肉实在是有点乏味.其中一个“最勇敢”者提议说:“老兄,稍等一会再喝.这样光喝酒不吃肉也不是味,我到菜市场去买几斤肉来,叫这酒店厨师加工后端上桌子供我们下酒.咱俩难得在一起,今天喝个痛快.”另一个“最勇敢”者答道:“老兄,不必到菜市场去买肉了.你我身上不都长着有肉吗?听人说腿肚子上的肉是精肉,我们将自己随身带的刀在自己身上割下肉来下酒,又新鲜、又干净,不是更好吗?只叫店小二端盆酱来蘸着吃就行了”.第一个“最勇敢”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只好同意了对方的提议.不一会儿,店小二将一盆酱端来了,放在桌子上面.他们每人喝了一碗酒后,各自抽出自己的腰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血淋淋的放在酱盆里蘸了一下,然后送到自己嘴里咽了下去.就这样,他们每喝一大碗酒,就在各自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吃.当时在场的人看到后又惊讶,又害怕,但谁也不敢上前干预.这两个“最勇敢”者在酒楼里一边喝酒,一边吃着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他们两个人都自称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谁也不肯在对方面前认输.就这样,酒一大碗一大碗地喝下去,他们身上的肉也一大块一大块地被割下来;鲜血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流出,流到地上,流了一大片……不多久,这两个自诩为最勇敢的人都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2-11
8194位粉丝
割肉自啖文言文的翻译: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喝了几巡酒后,一人说:“要吃肉吗?”
另一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这样的话还要另外找肉干什么?在这里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于是拔出刀匕相互割肉吃,直到都死了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勇敢。
割肉自啖文言文的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此文出自秦国·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当务》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第4个回答  2017-01-12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遇到。一个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喝了几巡酒后,一人说:“要吃肉吗?”另一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这样的话还要另外找肉干什么?在这里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于是拔出刀匕相互割肉吃,直到都死了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勇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