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秦国,嬴姓赵氏,为什么

如题所述

  秦与赵其实是一个祖先的.他们两国的祖先先是受封于赵形成一个赢姓的分支赵氏,后来赵的一部分人出来又受封于秦,严格说来秦还是赵的分支.所以秦国的国君一般都说赢姓赵氏.
  姓其实是一个总的家族的姓,氏是一个家族的分支,在西周时期还是严格区别的.用今天的比方来说,赢姓是集团总公司,赵氏是集团下属的子公司,这个比喻形象.只不过现在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
  秦人是华夏(汉)族西迁的一支.其国君嬴姓赵氏(据《史记》记载,秦、赵王室同出一祖,“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秦之先祖为先贤伯翳,本为古部落首领,舜帝赐姓“嬴”.至夏末,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商汤御,败桀于鸣条,其后嬴姓世代辅佐殷商.故史载嬴姓多显.至商末,蜚廉、恶来父子皆以材力侍纣,后周武王发纣,败商军,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以泄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宗主造父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注:先秦时代“姓”只是表示来源,多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称谓,“氏”则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称谓),嬴姓又盛,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据司马迁的解释,秦为嬴姓赵氏,秦始皇的“赵氏”就是这么来的,所谓“生于赵国,而为赵氏”属于后世误传).造父侄孙非子为周孝王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给了他一小块土地-秦(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后来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19
所谓“姓”“氏”,网上介绍的文字已经不少,但多有机械定义之嫌。其实不论姓还是氏,都是血缘集团的代号。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姓产生于远古部落时期,是属于人类文明初始阶段的产物,而氏则产生于生产力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晚期原始社会和初期阶级社会。由于产生和存在的时间不同,它们分别代表的单位也不一样:姓主要代表部落和部族,氏则是家族的代号。姓与氏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虽然有产生时期和代表对象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家族产生并发展于部族内部,部族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内部发生了裂解和分化,形成部族的下一级单位——家族。相应的氏也就成了姓的下一层次的血缘集团代号。通俗地说氏是由姓分化而成,也可以说氏的前身就是姓,因为一个部族可以分化为很多家族,所以可以说一个姓可以发展演变出很多氏。在一个时期里,姓与氏不是你亡我生的关系,而是以隶属关系状态共存的。所谓“嬴姓赵氏”,即嬴部族中的赵氏家族。
秦国的君主是嬴族的后裔,但嬴族对于生活于西周中晚期的秦国首君“非子”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非子生活的年代,中国已经非常氏族化了,古姓早已只是一个族名,很多古姓都不再有统一的组织和居住地,已经十分松散化。古老的嬴族活跃于夏初,然后一直不停地分化成很多氏族,例如徐费葛廉等,到了商末,仅存的一支未氏族化的嬴族成员(某些历史爱好者称之为嬴姓大宗)蜚廉的家族在周武王灭商的战争中遭到毁灭。他的大儿子恶来被周武王抓到后处死,侥幸未卷入战争的蜚廉则带着小儿子季胜躲到霍泰山的赵城地区避祸。蜚廉死后,季生家族加入周王阵营成为贵族,到造父时期形成了赵氏。可见,赵氏是由嬴族最后一支贵族后裔演变而成,现代人常常称之为“嬴姓赵氏”。
蜚廉的长子恶来因为与周朝为敌,落得身死家破的后果。他死后,子孙被掳为周王的奴隶。恶来、季胜兄弟二人的后裔自此成为处境天差地别的两支人马。本来这两脉互相也快没有什么关系了,但是到了赵氏的造父时期,恶来的后人为了求得生存,投靠了造父并认其为祖,所以也以赵为氏。这支“假”赵氏家族中有一个叫非子的,因为某种原因得到一块名为“秦”的小小封地,成为一个低级别的附庸封建主。秦国由此萌芽诞生,后来逐渐成为一统中国的大帝国。这就是秦国君主是赵氏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秦国的君主应该是秦氏,其实这是受到习惯性和主观性误导的推断,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诸侯国君主的后裔是以国号为氏的,但也有很多先有氏后立国并且不改氏的例子,例如春秋齐国的吕氏,战国齐国的田氏,楚国的熊氏等。后来的朝代更是极少有姓与国号相同的例子。秦国(朝)和北南两宋一样,君王都是姓赵而国号为其他名字。
由于秦国的直系先祖实际是恶来,并非季胜赵氏一脉的直系后裔,所以一些现代人难以理解古人把秦国与赵国一样称为“赵氏”的道理。事实上,秦国的生物学祖先固然是恶来,但是在造父时期,恶来的后人改认了造父为祖,这在非常重视宗法礼教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创建周礼的西周王朝时是非常严肃的改祖事件,也就是说恶来后人在法律上把造父作为自己的祖先,也就是事实上抛弃了恶来这个让他们倒了几辈子楣的真正祖先。在封建社会,法律上的祖先是高于血缘上的自然祖先的。这就是为什么秦人一直以造父为祖并且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原因,这与现代人比较重视自然意义的祖先是不一样的,也是现代人对古文化存在理解差异的缘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5-07
有姓的人都是有血统的人,不是黄帝直系後代就是黄帝赐姓。其他人没有姓,生在哪国就跟著以国名为氏
第3个回答  2019-06-17
秦国始君是非子,他本是商朝重臣恶来的后裔。
恶来身为纣王近臣,效忠于商,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死于武王之手,不仅于此,恶来的家室也因此遭到新生的周朝镇压,沦为奴隶身份,被从商故地迁到丰镐京畿地区接受王庭的看管。恶来一脉陷入家破人亡之境。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恶来的父亲蜚廉本来也是纣的近臣,却由于在战前外出办差而幸运逃脱周灭商的战争,没有与儿子恶来一起战死。他与其余家人避居家乡霍泰山地区(洪洞县附近),使嬴姓嫡宗主脉得以保全。他死后,小儿子季胜成为嬴姓宗主,承担起了传承和复兴家族的重担,并且对于兄长恶来的后裔也尽力保全扶助,恶来一脉因此得以生存和繁衍,甚至逐渐脱离了奴隶身份。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恶来一脉便成为季胜一脉的家属,在封建制度下,恶来系必须尊宗主为家长,嫡宗的季胜系不仅是自己直系家庭的祖先,也是整个蜚廉一族的祖先,故当族长造父受封赵城以赵为氏时,恶来系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赵氏的成员,虽然只能算是旁支。
而秦国的始君非子正是出身于赢姓赵氏的这个旁支,他是恶来曾孙大骆的庶子。所以秦国公族都是嬴姓赵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