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素质教育?

如题所述

护理人员
关注
成为第8523位粉丝
素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以后能够学以致用,应试教育为了考高分,但是考了高分之后,就会拥有一个人生更高的起点,但是这在实践当中不一定会有用。这样被培养出来的孩子,他的上手能力会更加的强,思维能力也会更加的高,做事的时候非常的灵活。但是那种传统的学习孩子的,他会学习一些比较生僻的知识,可能这些东西会有用,可是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果,比如让他们变得更加的呆板。
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人比较注重孩子的一个成长环境,毕竟现在不像以前那样,家里面有那么多的小朋友。现在的家庭可能就一个两个,所以说家长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龙成凤的能够走在人他们更加注重的是个性化能力的一个培养,希望他们能够多才多艺,不要说单一的学习书本上面的一个知识反而是全面开花,能够拥有更多的一个立足技能。
其实我觉得这两样东西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如果说没有应试教育的话,那怎么去选拔人才呢?因为你不管把这个人教的有多么的好,没有一个公平的考试,那我们也不能够看到成绩和结果。当然,现在中国的一个发展现状,的确是需要进行改革和改进。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后我们进入到社会的时候,会更加的激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09
从近的说,素质教育就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怎样,比如那个烧烤店打人事件
从远的说他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22-11-09
一、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种理论、思想体系是不是科学的、进步的,一般要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实,是否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预见设计未来,是否合乎逻辑。而素质教育观念从上述三个方面衡量,是进步的。
第一,它能正确反映如下一些客观变化与要求: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最基本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先后关系的变化;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公民、劳动者、人才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受教育权利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普遍要求;社会的民主化要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等等。
第二,它对解决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物质条件差;高收费、择校现象严重;教师学历与专业水平偏低;后进生厌学、弃学;占一定比重的基础薄弱学校办学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管理统得过死等等。
另外,素质教育观念在预测和设计我国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以及个性化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素质教育的理论合乎逻辑,即其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大多数命题的判断准确,演绎推理可行。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符合客观事实,具有实用性和解释性。是进步的。
第3个回答  2022-11-09
一、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种理论、思想体系是不是科学的、进步的,一般要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实,是否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和预见设计未来,是否合乎逻辑。而素质教育观念从上述三个方面衡量,是进步的。
第一,它能正确反映如下一些客观变化与要求: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的最基本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先后关系的变化;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公民、劳动者、人才的要求;人民群众对受教育权利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普遍要求;社会的民主化要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等等。
第二,它对解决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经费不足;办学物质条件差;高收费、择校现象严重;教师学历与专业水平偏低;后进生厌学、弃学;占一定比重的基础薄弱学校办学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管理统得过死等等。
另外,素质教育观念在预测和设计我国未来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以及个性化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素质教育的理论合乎逻辑,即其主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大多数命题的判断准确,演绎推理可行。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观念符合客观事实,具有实用性和解释性。是进步的。
第4个回答  2022-11-09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1、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员,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均必须通过正规或非正规的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第一,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接受素质教育是每一个青少年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 第三,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第5个回答  2022-11-09
素质教育是指在引导一个人人格,心理,身体健康,拥有道德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有思想,有理想,知道基本的人文社科生活常识。在此基础上选拔专业人才。
整个社会“分数至上”观点未能扭转,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官员未能找到合适的改革方法,但是某些地区的改革尝试还是在进行的,如北京十一中模式,南方科技大学的改革,山东省的改革等等,应该说是有一定效果,但是不能统筹国家全局的推广。真的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人也在探索改革方案,只是位卑言轻。具体指标在我的改革方案中我会阐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