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汉朝气数已尽,为何还要投靠刘备呢?

如题所述

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冲着匡扶汉室去的,他更期待的,是选择一个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比刘备更能代表汉皇室的,除了汉献帝,还有刘表、刘璋

在正史中,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身份一直是存疑的,至于“皇叔”的头衔更是子虚乌有;即使他确实是宗室之后,那关系应该也比较疏远了,不然何至于沦落到“织席贩履”。

而当时,比刘备更正儿八经、官方认证的宗室,其实另有其人:

一是太常(主管朝廷宗庙礼仪)刘焉,鲁恭王刘余之后;二是宗正(主管皇亲国戚事务)刘虞,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其三就是刘表,他也是刘余后人,当时正在朝廷担任北军中侯(掌管朝廷北军五营)。

可见,这三位大佬起初都在汉朝廷中央任高官。到了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位末期,鉴于朝野混乱、天下骚动,为了在可能到来的危险时刻使刘氏在外有靠山,朝廷派宗室担任地方大员。其中,刘焉为益州牧、刘虞为幽州牧、刘表为荆州牧。

后来,刘焉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璋接位,刘虞则被公孙瓒干掉。诸葛亮出山前,代表着汉王室纯正血统的地方势力有荆州和益州,一个就在他的所在地,另一个也不远,诸葛亮若要匡扶汉室,大可以放下身段前去求职。

而他最终选择了流浪到荆州、宗室身份存疑的刘备,只有一个原因:他们互相需要。

“如鱼得水”,互相需要的刘备与诸葛亮

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诸葛亮早就立起了flag: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又称梁甫吟,是中国古代流传于山东梁父山一带的民谣,汉代被收为乐府诗,内容记述春秋时代齐国宰相晏婴以权谋帮助齐景公铲除功高震主三大功臣的故事: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而齐桓公和乐毅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两位是中国历史上宰相的楷模,前者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后者匡扶弱小的燕国逐渐壮大,并最终向强大的齐国复仇。

因此,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大权在握的宰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门阀家族势力甚至左右了各路军阀的势力走向,像诸葛亮这样从山东流落到襄阳的士人,无依无靠、没有家族力量背书,想要攫取大权,那可称得上痴人说梦。

刘表单骑定荆州,依靠的是本地蒯氏、蔡氏等名门望族的支持,他甚至与蔡氏联姻,将军权、政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利益集团手中。诸葛亮这样的年轻孤狼,即使个人能力再优秀,对刘表的价值并没有高到让其成为文官首脑的程度。

而刘焉入蜀之际,核心助手是从长安跟随自己前行的董扶、赵韪,以及当地的黄权、张松等一大批才俊。他们要么是刘氏父子的心腹,要不是地头蛇,核心权利岂能容其他人染指?

而刘备就不一样了。关于自己为何要跟随刘备父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是这样向刘禅解释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席话,既有真实,也有谦虚之语。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不可能“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刘备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却真实反应了他旗下缺少顶梁柱的尴尬处境、求贤若渴的急切心境,也正由于这一原因,诸葛亮才正式出山。

而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深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对其言听计从;夺得荆州后,他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全权负责管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在拿下蜀地后,刘备出征之际,诸葛亮必定镇守成都;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成为了头号托孤重臣,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治理蜀汉。到了这一步,诸葛亮已经超越了管仲、乐毅的地位。

理想向来是奢侈的,而诸葛亮不仅实现了理想,更是作为忠臣、能臣的象征青史留名。这远比在其他势力中做个马仔幸福多了,为人能如此,夫复何求?至于汉室不汉室的还真不是关键,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皇帝是谁重要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诸葛亮也是想光复汉室的,而且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也打动了诸葛亮。我觉得还是因为刘备的诚意让诸葛亮感动了。
第2个回答  2020-10-14
因为诸葛亮也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想让自己有用武之地,虽然明知不可为,但是只有刘备对他三顾茅庐非常重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