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抗日资料

有谁知道日本军队(是地面部队)有没有到过陕西?能不能给说详细些,如果去过是去过陕北(延安),关中(渭南,西安),还是去过陕南那里 .谢谢了!!!!!!!!

  曾有句古话说的好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土地埋皇上!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三秦大地上一共有着七十一座皇帝陵墓,埋葬着七十二位皇帝,耸立着世界第八大奇迹,有十三朝古都之美誉!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代,秦始皇能统一七国,在军事上很大程度上就依靠了秦军中坚力量——陕西冷娃的忠勇彪悍!大宋王朝的抗击辽作战中,杨家虎将杨七郎阵守陕北边关要地,长期对辽作战,屡立战功!传说民族英雄岳飞的师傅周侗也为陕西关中人。我曾查阅过一些历史资料,历朝历代凡中原之大战战场上几乎都有陕西人身影。这与陕西的地域性格,民俗民风是分不开的。
  星转斗移、光阴荏苒。让我们回到烽火漫天的抗日年代!在这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抵御外强的神圣战争中。一大批陕西人把热血洒在这片神州大地
  。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代鼓。

  怒皆裂,岛夷小丑,潢池耀武。

  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

  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

  金瓯缺,只手补;

  新旧恨,从头数、

  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

  剿绝天骄申正义,

  扫除僭逆清妖盅。

  跻升平,大汉运方隆,时当午。

  在电影〈血战太儿庄〉中曾有个细节,打退敌人数次进攻以后,一名老兵拌下半节断了的柳根吹响了那段让人荡气回肠的陕西小调,断墙上那“生在陕西死在山东”的醒目标语令我不止一次的热泪盈眶。阵守台儿庄的是以陕西人为骨干的西北军炸掉浮桥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军的装甲部队。为主力部队反攻赢地宝贵时间,终于迎来抗战以来首场大胜利!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接杨虎城掌管西北军的孙蔚如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中条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三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这在抗战初期确属罕见。而坚守中条山的,竟是武器装备低劣、受蒋介石排挤的杂牌军西北军。

  一群清一色的号称“冷娃”的陕西子弟兵,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11次大扫荡,把不可一世妄言三个月占领中国的日本鬼子拒阻于潼关以外,使其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梦想死于胎中。抗战八年,日军占据了东、南、北大片领土,却一直无力西进,这一切都得之于中条山战役的伟大胜利。日本鬼子不仅未能踏进潼关一步,而且付出了惨重代价,仅“6·6”会战一役,日军排长以上军官的骨灰盒层层叠叠垒堆了1700多具。这是八年抗战中取得重大战果的战区之一。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陕西子弟兵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由徐剑铭等三位陕西本土作家创作的长篇纪实作品《立马中条》中,孙蔚如将军率领关中子弟与日本侵略军“6·6” 血战里有一个八百壮士投身黄河的细节:

  177师新兵团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誓不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18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留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俱———死———生啊……

  孙蔚如将军率官兵在800壮士跳河的河滩上举行公祭。黑纱缠臂。纸钱飘飘。香蜡被河风吹得明明灭灭。有人突然发现黄河水浪里有一杆军旗,诧异其为何不被河水冲走。士兵下河打捞这杆军旗时,拖出两具尸首来。旗杆从一个人的后背戳进去,穿透前胸,这是一个被称作鬼子的日本兵的尸体。压在鬼子尸体上边还紧紧攥着旗杆的人,是中国士兵,就是那个吼着秦腔最后跳入黄河的旗手。

  当时,西安的新闻媒体则代表关中百姓发出真诚的感叹:"西北整个得以安定,皆赖我第四集团军英勇将士在黄河北岸艰苦支撑所赐……"。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

  陈忠实曾评论道:

  “这些关中将士无论性格性情具备什么样儿的地域性特质,在民族生死存亡的血战中体现出来的凛然不可侵侮的大义,正是中华民族辉煌千古存立不灭的主体精神。”

  在关中一部县志中,满满十余页的抗战烈士名录,他们全部死于中条山战役。那个时候,该县人口不满一万,而在此战役中捐躯者竟有一千多人。

  杜聿明 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32年任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师副师长。1933年3月,率二十五师参加长城抗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37年负责创办装甲兵团,任国民党军第一个装甲兵团团长。1938年后,装甲兵团先后扩编为第200师,第十一军,改番号为第五军,升任为军长。 1939年底,率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军——陆军第五军参加昆仑关战役。与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鏖战三个月。取得昆仑关大捷。第五军一战成名!后被编入中国远征军赴缅对日作战,1943年回国。阵守昆明,1944年参加二次入缅对日作战。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部队之一。

  胡琏 陕西华县,投考黄埔之前,读书并不多。但看过他晚年著述者都认为,从其文洋溢才智,涵学渊博,在国民党军老一代将领中,堪称皎皎,出类拔萃。 抗战八年随陈诚南争北战,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毛泽东曾评价他猛如虎,狡如兔。
  1943年5月,深陷太平洋战争泥潭的日军,为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集结陆海空三军7个师团10余万人,沿三峡天险而上进逼陪都重庆,此战成败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死成亡,在这危急关头,年轻的胡琏将军临危受命,镇守三峡这重要的关口――石碑小镇。
  战前的前一天,胡琏将军做了一件上古时代将军所做的事:拜天,也许他是在祈求朗朗苍天保佑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也许是巧合,最终的结果一切真的有如神助。那天他还写下了五封诀别书,在给父亲的信中,他写到:
  父亲大人,儿今奉命担任石碑要塞防守,孤军奋战,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而他在给妻子的诀别书中,他留话道:我今奉命担任石碑要塞守备,原属本分,故我毫无牵挂。。。。。。诸子长大成仁,仍以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60年后当我读到胡琏将军的诀别书时,禁不住双眼模糊,一阵哽咽。决战将至,他知道这是一场多么惨烈的战斗,但他更明白石碑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这是守国最关键的一道坎。一旦日军占领石碑,将沿三峡溯江而上,直逼重庆,中国危矣。所以他唯有战死,不可后退。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样舍生取义的忠勇志士,才最终能与亡国之灾,擦身而过。
  1943年5月28日,石碑要塞最惨烈的战斗打响,日军发起猛攻,中国军队视死如归,奋勇抗敌,其中有三个小时的战斗中,战场上几乎听不到枪炮声,双方成千上万的士兵用刺刀在要塞前展开了一场中世纪时的白刃战,上万把刺刀的厮杀,相信这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遭遇的最大规模的白刃战,最终,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铸起一道铜墙铁壁将日本鬼子死死地钉在三峡之外。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候,战区司令官陈诚来电:守住要塞有无把握?胡琏回电: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胡琏将军以一种置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打赢了这场号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牺牲1万5千人的代价,歼敌25000人,击落敌机45架,舰船122艘,赢得的战役的全面胜利。
  在中国8年的抗战史,中国军队虽英勇抗敌,数量上也占有优势,但装备精良的日军所到之处,大都以中国军队的败退终结。可是在三峡天险,抱必死决心的胡琏将军,率一支忠勇之师以寡敌众,成就了一段神话。60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似乎有意无意间被淡化抹去,但我相信100年后,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上,胡琏这个名字将和岳飞、文天祥这些亘古英雄一样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1945年5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中与抗日铁军74军并肩作战,担任主攻,取得雪峰山大捷。
  后升任18军军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部队之一。

  张灵甫(原名钟麟)1903年出生于陕西长安,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国民政府在汉口组建了一支新军——第74军,军长为俞济时,下辖王耀武的第51师和俞济时自兼师长的第58师。在师长王耀武的要求下,张灵甫被秘密释放,出任第305团团长,率部奔赴淞沪战场。在著名的罗店战役中,张灵甫先隐蔽机动,建立坚固阵地,再以偷袭方式吸引侵华日军于己方预设阵地前,与日军激战,张灵甫曾跳出战壕,提起机枪向日军猛烈扫射,带领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冲锋陷阵,消灭日军八百多人,取得了显著战果,受上级表扬。后又在望亭(137号大桥)之战中以一团之众抗击日军久留米师团(第18师团)三天并予敌以重大杀伤,圆满完成任务。在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受伤,战后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在1938年10月的武汉保卫战中,74军参加著名的万家岭战役,与友军合作歼灭了松浦淳六郎中将率领的日军第106师团。战役中,74军第51师奉命攻占张古山,堵死第106师团的退路。王耀武观察地形发现,该山易守难攻,却是整个战役的关键,必须夺占,但势必伤亡巨大。张灵甫提议出奇兵从山后绝壁攀援突袭,配合正面进攻。之后,张灵甫亲自带领精兵上阵,很快占领该山。因此阵地对日军突围至关重要,松浦淳六郎率重兵配以飞机重炮攻击,张灵甫身中弹片多处仍率部死战,与日军白刃格斗,反复争夺,经五昼夜激战,终于牢牢控制该阵地。这个争夺战,日军仅遗留在张灵甫所部阵地前的尸体就达四千多具!可以说,没有张古山争夺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万家岭大捷。此役,74军一战成名,从此成为国军主力之一,而张也因此获国民党云氅勋章,升任153旅旅长。1941年春国军与侵华日军展开江西上高会战,日军之第33师团被击破,伤亡惨重。第34师团及独立第20混成旅团被歼约十分之七,国军总计毙伤日军一万五千余人。此次战役被何应钦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此役中“74军战斗力量坚强”(罗卓英3月29日致蒋介石电)。据国军战史记载:“中路日军第34师团22日集中万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猛攻74军阵地,74军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战后,第74军因战功显赫,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军队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此役张灵甫代师长因表现优异,于当年冬天升任第58师师长。不久,张灵甫将军经蒋介石特批,进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成为甲级将官班唯一的一名少将学员。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1945年4月在国军抗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湖南芷江保卫战(雪峰山战役)中,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大获全胜,张灵甫被称为“常胜将军”,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并升任74军中将军长。后成为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部队之首。抗战结束后74军改编为整编第74师,获极高荣誉,作为御林军守卫南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日本鬼子根本没有打过黄河!更没有进入陕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