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观点来解释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如题所述

本文主要探讨了建国以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理论内容、基本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生物哲学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 * *
建国40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生物哲学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通过对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的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的考察,旨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促进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历史过程
建国以前,我国的生物哲学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它已经历了47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⑴启动时期(1949—1956)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界、哲学界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开始了生物哲学的研究。1953年,著名实验胚胎学家童弟周发表了《生物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一文,〔1〕这可能是我国第一篇生物哲学的研究论文。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进化论与遗传学哲学问题上。由于受苏联李森科主义的影响,学术界把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批判为“唯心主义的”伪科学,优生学被当作是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这就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一开始就陷入迷途之中。
⑵发展时期(1956—1966)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接着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青岛遗传学座谈会,我国生物哲学研究摆脱了李森科主义的精神枷锁,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学者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翻译出版了国外(主要是苏联)的一些生物哲学著作,如诺文斯基主编的《现代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杜布罗赫瓦洛夫的《米丘林学说的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等;二是就生物哲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如生物突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类起源的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但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生物哲学研究还不很全面,不很深入,许多问题并未研究透彻。
⑶偏离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想路线干扰,有的人把哲学与生物学、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偏离科学轨道,再次走入岐途。尽管这一时期也发表了为数不少的生物哲学论文,但其内容均较空洞无物,学术价值较低。特别是对西方一些生物科学理论和生物哲学观点,一概采取批评和全盘否定态度,把摩尔根基因学说说成是“彻头彻尾的预成论的翻版”,〔2〕社会生物学被看作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新变种,〔3〕甚至达尔文进化论也被批判为“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4 〕这个时期,我国生物哲学研究非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向后倒退了。
⑷鼎盛时期(1978—) 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人们摆脱了左倾思想的束缚,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又重新步入了科学的轨道。以前被扭曲了的理论又被拨乱反正过来:基因学说被公认为是科学的理论,优生学这个禁区在被禁锢了30年之后得到了开放,社会生物学也得到了重新评价,过去未能进行的研究,在这个时期也都相继开展起来了。此外,在组织方面,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生物哲学专业委员会,并于1986、1990年先后两次召开了生物哲学学术讨论会。可以肯定地说,这10多年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全盛时期:发表论著最多,研究领域最广,论文质量较高,各项研究都获得了大丰收。
由上而知,建国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征途坎坷,道路曲折:从50年代全盘吸收苏联生物哲学思想到70年代全盘否定西方生物哲学观点,直到80年代批判地汲取国外生物哲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开展独立地研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风格,从此,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
2 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
在我国各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中,生物哲学研究起步较早。 40多年里,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学者共出版专著15部,译著12部,论文数百篇。这些论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论述了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12个方面:
⑴进化论哲学 生物进化论的哲学问题一直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热门与重点。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①关于生物进化的机制与动力问题;②关于生物进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③关于中性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关系问题;④关于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应该说,在生物哲学研究中,进化论哲学问题研究比较深入,成果显著。
⑵生命哲学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个问题历来引人入胜,争议颇大。我国学者在恩格斯生命科学思想指导下,对生命的定义及本质特征进行了认真探讨,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学者认为生命的本质特征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自我完成运动方式;〔5 〕有学者认为生命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和对体内外环境有选择性的反应;〔6 〕有学者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个把低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高熵状态的物质和能量并排出体外的循环反馈系统。〔7 〕这些论述既继承了恩格斯的生命科学思想,同时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成就有所创新与发展。
⑶细胞学哲学 70年代前,我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很深入,只是停留在阐述细胞学说的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实质上并未超越恩格斯。80年代后,学者们主要做了两个方面很有意义的工作。一是汪德耀探讨了细胞分裂的辩证法,说明了细胞分裂本质上是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细胞核分裂过程。〔8 〕二是关于细胞重建的哲学思考。80年代初贝时璋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这个问题后,胡文耕从哲学上探讨了细胞重建工作的可能性问题。〔9〕
⑷遗传学哲学 遗传学哲学问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但我国学者研究比较透彻且富有成效的当属遗传物质认识论问题。胡文耕阐述了从孟德尔因子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人们关于遗传物质的认识史。〔10〕吴乃虎进一步探讨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后, 人们对遗传物质——基因认识的新进展。〔11〕胡、吴的研究珠璧联合,勾画出一幅人类认识遗传物质的历史画图,说明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辩证发展过程。
⑸脑科学哲学 20世纪50年代后,脑科学的迅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我国学者对此作了初步探索。朱长超根据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阐发了大脑中的定(位)与变(化)、分(工)与(整)合、大与小的辩证法。〔12〕傅世侠对爱克尔斯的脑意识相互作用论进行了辩证分析。〔13〕晓新探讨了脑区定位与整合功能的辩证关系。〔14〕胡恩厚提出了半脑人的发现向裂脑人的“双势理论”的挑战问题,认为必须进一步探索人脑的机能与意识的关系。〔15〕
⑹生态哲学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基本属于大生物学范畴。所以国际学术界将生态哲学归属生物学哲学问题是不无道理的。在我国,关于生态哲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近几年,我国学者探讨的生态哲学问题主要有:①关于生态环境意识问题,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关于生态伦理问题,即将人类的伦理道德推广到整个自然界。③关于生态价值问题,即主张生态价值是由真善美组成的。〔16〕目前,我国生态哲学研究正方兴未艾。
⑺生物学方法论 这是生物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主要探讨了以下3个类型的方法论问题。一是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概论。 叶峻分析了近现代生物学研究采用的诸种方法,说明了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必然导致生物学的发展与突破。〔17〕二是关于生物学家研究方法的探索。李难对孟德尔杂交实验方法、吴晓江对摩尔根创立基因论的方法论模式、张春美对德弗里斯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溯因推理方法、郑经炜对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方法, 都给予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18—21〕三是关于生物数学方法的研究,主要有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模型二个方面。我国学者重点探讨了生物数学模型的类别及其方法论意义。〔22—23〕
⑻生物全息律与唯物辩证法 1980年,我国学者张颖清首次提出生物全息律之后,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注目。有学者评价它是继孟德尔遗传学、达尔文进化论和细胞学说之后,生物学又一重大发现。〔24〕肖效武认为,生物全息律从一个多细胞体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论证了唯物辩证法。〔25〕卢继传、叶永在认为,生物全息律从新的角度揭示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应予肯定。但对张颖清以此为根据而建立的“全息胚学说”提出质疑和批评。〔26〕目前,对生物全息律哲学问题争议较大,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⑼生物学还原论与自主论 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还原论问题又重新被人提起,并成为生物哲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钱学森主张生物学无自己特有的规律,它本质上可还原为物理学。〔27〕董国安认为,生物学与物理学在研究对象、实验方法、解释方式及研究战略方面都有极大的差异,因此,人们没有理由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28〕王全志提出要把本体论的还原论与方法论的还原论区别开来,认为还原方法是可取的,但绝对的还原论是错误的。〔29〕
⑽人类起源理论新探索 50年代,我国学术界曾就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论断展开过讨论,但认识未能达成统一。80年代,张秉伦、卢勋旧事重提,再次对“劳动创造人论”提出质疑。〔30〕张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并展开了讨论。赵寿元、朱长超、郭华庆等人提出,劳动并非创造了人,而是选择了人。〔31—33〕许志远提出“劳动创造‘智人’论”。〔34〕张培炎则坚持恩格斯的论断是科学的、不容否认的。〔35〕目前,这两种观点在学术界同时并存,尚未达成共识。
⑾社会生物学 70年代,社会生物学在我国被批判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复活和唯心主义思潮。80年代初,黄友谋率先提出应当重新评价社会生物学。〔36〕之后,我国掀起了一股社会生物学研究热。李昆峰编译出版了威尔逊的经典之作《新的综合:社会生物学》。朱长超、张青棋、卢启文等人撰文指出,对社会生物学应当一分为二地评价。社会生物学将生物学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有其局限性,但它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因此,社会生物学的错误并不在于它主张生物学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互通性,而在于它过份夸大了生物学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7—39〕总的来说,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生物学的评价基本达到了统一。
⑿生物学家评传 生物学家评传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生物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80年代后,我国学术界加大了生物学家评传研究工作的力度,编辑出版了多部古今中外著名生物学家传记,其中以卢良恕主编的《世界著名生物学家传记》和谈家桢主编的《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家传记》见长。这些评传不仅介绍了著名生物学家的生平、“冠军”记录和科学业绩,而且还十分注重阐发他们的科学思想、科学研究方法和哲学观点,对后辈学者从事生物学研究具有启迪作用。
应当指出,上述12个方面问题并非将建国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理论问题包括无遗。还有一些问题,如生物复杂性、生物社会学问题,虽然也有所涉猎,但无论是研究深度还是广度都显得不足,所以我们在此未作讨论。
3、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
生物哲学是介于生物学与哲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单一的知识结构是无法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我国学术界遵照列宁关于自然科学家与哲学家广泛结成联盟的号召,形成了一支由生物学家、生物学史工作者和哲学家及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突出体现了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著名科学家率先垂范,积极参与生物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关于生物哲学的研究被看作是生物学界本身一件值得重视的事,一些著名生物学家舍得花时间从事生物哲学的研究,撰写有一大批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学术专著。在老一辈科学家中,童第周是最早进行生物哲学研究的杰出代表。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实验胚胎学中细胞分化与胚胎发育的核质关系,提出了细胞质在动物胚胎发育中控制细胞核的崭新见解,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40〕这一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也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遗传学家方宗熙对进化论哲学颇有研究,生前发表过不少研究论著。其中《生命发展的辩证法》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辩证法,是7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代表作。〔41〕原生动物学家张作人也长期悉心研究生物哲学问题。他积几十年教学与科研的心得体会,广采博引古今中外的生物学史料和当代生物学的新成就,写成了《生物哲学》一书,对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哲学考察。〔42〕植物分类学家陈世骧以进化论和分类学哲学问题研究见长。他根据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从哲学的大视野对物种概念进行了新概括,提出了“又变又不变”的物种新概念,把林奈的“物种不变论”和达尔文的“物种可变论”统一了起来。〔43〕这个观点提出后,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当然,我国热心于生物哲学研究的生物学家远不止上述这么多。像遗传学家谈家桢、生物物理学家邹承鲁、沈淑敏、生态学家马世骏等对有关生物哲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表现出较高的理论水平。在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了生物学家以外,还有一些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对生物哲学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直接参与到这一研究中来。著名物理学家彭桓武、丁达夫专门探讨了生物学的自主论与还原论问题。他们认为,与已知的物理学规律相比较,生物规律处于更高级的层次。所以绝对的还原论是不可能的。〔44〕这是物理学家对生物学还原论问题的精彩论述,使得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大为增色。
⑵哲学家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主力军 我国生物哲学研究人员主要来自社科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哲学素质和较扎实的生物学功底,所以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主要是由哲学家和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研究并完成的。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第一部理论专著《达尔文学说与哲学》就是由哲学家舒炜光撰写的。这部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达尔文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了全面分析与探索,是5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45 〕哲学家胡文耕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他在不同时期发表过多部(篇)生物哲学论著,可视作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新作《信息、脑与意识》一书对心身问题、脑与意识的复杂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讨论,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我国生物哲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46〕哲学家邱仁宗主要致力于生命伦理与道德的研究,他的《生命伦理学》一书论述了有关生殖技术的伦理及安乐死问题,填补了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47〕哲学家余谋昌在生态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他是我国生态哲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撰写的《生态学哲学》一书对当代全球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哲学反思,发人深省。〔48〕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哲学家王志康在进化论哲学研究方独树一帜。他在《突变与进化》一书中专门探讨了突变概念的演变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90年代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的又一部力作。〔49〕由于上述这些研究者同时兼有生物学与哲学理论知识,因此,他们所探讨的问题都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而并非一些零散的、直感的哲理性体会。
⑶生物学史是生物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方面,生物学史工作者十分关注和投身于生物哲学的研究,他们在生物学史研究的基础上,常常深入探索某个案例而阐发其中的哲学问题,这样他们既为相关方面的生物学史行家,又较好地解决了所探讨的生物哲学问题。例如,李佩珊对遗传学史及其哲学问题,潘承湘对细胞学说史及其哲学问题,张秉伦对人类进化史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都属此例。另一方面,我们许多生物哲学研究者也都是生物学史研究的活跃分子,他们把生物学史与生物哲学研究结合起来,通过生物学史个案研究来拓展、深化生物哲学的研究。例如卢继传、傅杰青都是这样的“两栖”学者,他们的研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4 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存在问题与建议
勿容置疑,建国40多年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它对我国生物学与哲学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着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与化学哲学、地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笔者以为,需要深刻反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我国目前生物哲学研究基本上是分散的、单打一的方式,研究者各自为阵,缺乏组织与协调。所以,我国生物哲学研究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至今没有撰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生物哲学基础理论的学术专著。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该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尽快撰写出一批有份量的生物哲学论著,使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跃入一个新台阶。
第二、我国生物哲学研究涉猎领域虽然比较广泛,但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如生物学(生物技术)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尚显不足。目前,国际学术界已经将生物社会学问题作为生物哲学研究的重点,它体现了当代国际生物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与发展趋势。开展生物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是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学术界应及时地调整研究方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我国生物哲学研究队伍实现了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但这支队伍目前主要依托老一辈学者,中青年学者尚未形成中坚力量,从长远来看显得后备力量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快中青年生物哲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起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使之担当起走向21世纪的历史重任。
第四、我国生物哲学研究应加快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在研究成果上互通信息,在学术思想上交融互补。要尽快加入国际生物哲学研究组织(ISHPSSB),积极参与国际生物哲学界的学术活动, 使我国生物哲学研究走向世界。
目前,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年代,生物哲学研究者感到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争取在未来的几年里,使我国的生物哲学研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与突破,为胜利跨入21世纪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http://www.phil.pku.edu.cn/hps/viewarticle.php?sid=345&st=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05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