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第72位是什么

如题所述

《百家姓》第72位是汤姓,汤姓的源流有以下几点:
源流一:汤姓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以先祖谥号为姓。汤姓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商族首领契,字汤,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史称“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者,是为河南汤姓,史称汤物汤姓正宗。
源流二:汤姓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以先祖谥号为姓。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姓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姓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姓至今。
源流三:汤姓出源于荡姓,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简改姓字为姓。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姓。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液洞陵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姓。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姓。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姓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姓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姓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姓。该支汤姓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