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开庭:“这些追问”,为何比判决结果更为重要?

如题所述

随着吴谢宇弑母案正式进入庭审阶段,有关这起惨绝人寰的弑母悲剧案再次进入媒体舆论视线。具体的“出事表”:2016年2月14日,警方发现谢天琴(吴谢宇母亲)被人杀死在教职工宿舍;经侦查发现,案发于2015年7月11日,与此同时,吴谢宇正式被列为有重大作案嫌疑者,此后三年多,吴谢宇一直逃亡,并销声匿迹,直到2019年4月21日,在重庆机场落网。


要知道,从吴谢宇被列为有重大作案嫌疑者开始,有关案情的各种传闻就已经开始发酵,直到吴谢宇正式被批捕,弑母悲剧背后的原生家庭之恶才进入后舆论阶段,但是在没有正式庭审之前,所有关于案情的信息增量也多是基于知情人的透露,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造成信息传递上的“失真”。

因此,要想将前舆论阶段的揣测和后舆论阶段的定性进行统一,就必须要依赖庭审层面的以正视听。并且,从吴谢宇落网到他正式直面庭审所经历的较长舆论空白期来看,也能说明案情并非只是“故事汇”描摹的原生家庭之恶那么简单,很可能另有隐情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弑母行为不仅只是法理层面上的不可饶恕,在道德层面也是泯灭人性的行为。所以即便是知情人对案情信息的边缘性释放,也会触发舆论的汹涌发酵。说到底,在弑母吴谢宇的底色里,他既是大逆不道,却也悲凄无限。

很多人说,吴谢宇是个狠角色,竟然能对自己的母亲下手。可事实上,他要是真的强大,就不至于以解决母亲的方式去释放内心的苦闷。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也可称得上是幸运的,毕竟能考上北大的人,也可算得上“天选之子”。


只可惜,从吴谢宇决定弑母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令人艳羡的人生开始走向反面,并且基于他北大学子的身份,弑母的行为也激起人们对教育的再思考,所以就吴谢宇案的审理来讲,判决结果虽然值得期待,但是媒体舆论层面可能更想知道悲剧的源起及案子后续可能的走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最想知道吴谢宇的弑母动机,并且是从他嘴里讲出来才好,而非是心理专家解构的结果。因为,作为人的尺度来讲,弑亲的行为肯定不是理性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应该算是人性异化的结果,也就是弑亲行动那段时期,吴谢宇本身属于自我失控的状态。

不少论断将吴谢宇的弑母动机归结为“逃离母亲”的逻辑,也就是原生家庭之恶是主要的推动力。类似的分析肯定是有道理的,但也只限于分析层面的交流和解构,但凡将其过分的夸大和传播,就容易将原生家庭之恶推向不可原谅的境地。

可事实上,作为个体来讲,是不太可能选择家人的,只能是被选择的命运,这种情况下,就要更为理性的看待自己的命运,而非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到原生家庭头上。所以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即便没有完美的人生,也要尽可能追逐完整的自己。

另外,吴谢宇的家属在面对他时最终选择原谅,并且希望判决能轻一些,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免除死刑,这就在于朴素的亲缘关系里,慈悲胜于一切。他(她)们知道谢天琴命苦,也知道吴谢宇大逆不道。但是他(她)们更想留下吴谢宇,让悲伤不至于逆流成河。



但是,就吴谢宇来讲,一定程度上已经“社死”,他除却要面对周遭的道德审视,更要背负一生的良心折磨。对于良心折磨来讲,可能有很多人不太认同,因为吴谢宇在逃亡的过程中,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工作场景,都相对氛围欢乐,这跟所谓的良心折磨好像不太搭调。

只是,这里更强调的是他隐藏于心底的悲凉,因为就算再怎么罪大恶极的人,都不可能面对自己的母亲时没有丝毫的变化。当然这些也只是隐秘的存在,也只是基于悲剧本身考量的存在,因为回到媒体舆论的视野里,人们更期待弑母者被重判。

与此同时,弑母悲剧之所以能触发广泛探讨,就在于它本身的破坏力是双向的:既包含对私域亲缘构建的冲击,也涉及对公域安危底线的触碰。但从媒体舆论审视的侧重来看,道德审判的认识更强劲儿一些,而法理层面的惩治始终没有具体的探讨展开。

这就在于衡量吴谢宇弑母案本身就是相对复杂的过程。吴谢宇本来是标准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谢天琴活着的最大支撑,但是“这一切”也只是悲苦汤水里的香菜叶,闻起来美好,吃起来未必香。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还是要多重一些感受,少攀比一些成绩为好。

不得不承认,拨开吴谢宇弑母的具体是非,整体上去衡量案情时,吴谢宇的可恨和可悲永远是捆绑在一起的。因为这里面不只是他自己的悲剧,也不只是他母亲谢天琴的悲剧,而是作为他(她)们母子在经历生活的困苦之后,彻底被生活之苦淹没,直至迎来反噬的杀生之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4
因为从这些追问当中可以了解到吴谢宇的过往,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这条不归路,所以会比判决结果更为重要。
第2个回答  2021-02-04
因为“这些追问”的答案,可以解释他犯罪的动机。可以用来惊醒很多人,比结果更重要。
第3个回答  2021-02-04
因为可以深入了解其弑母的原因,找出原因才能够解决更多相似的问题,拯救更多的人。所以追问比判决重要。
第4个回答  2021-06-01
一个单身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大、培养成天之骄子考入北大,并继续供养他,可他因为母亲不肯给足他嫖娼之资而杀了母亲,竟然成了母亲有错、死有余辜?!引导舆论至此是什么居心?!![你懂的][你懂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