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南宋,大家的印象就是懦弱屈辱,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欺压而无还手之力,先是金人,后来又是蒙古人。
其实南宋也有雄起的时候,除了岳飞抗金之外,还曾经有过两次北伐,一次是宋孝宗时期的;隆兴北伐,一次是宋宁宗时期的;开禧北伐。
这两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
隆兴北伐,不但没能收复失地,还被迫将在采石矶会战以后收复的海、泗等六州悉数还金;
开禧北伐更为凄惨,南宋供奉给金国的岁币银帛各增加五万,并另给金国三百万两银以作;犒师,外交地位上也从;叔侄之国降为;伯侄之国。
开禧北伐还重演了岳飞事件,在金国的要求下,主战派韩_胄被杨皇后和权臣史弥远设计杀死,首级送到金国,金国这才接受了南宋的求和。
此外,两次北伐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中原百姓不仅不帮助南宋,还站到了金国一边,帮着金人打南宋,大出世人的预料!
这究竟是为何?
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
金国打入中原初期,中原汉人忠的还是宋室,认为金国是侵略者,各地纷纷揭竿起义,反抗金国的入侵。
而金国本身是奴隶社会晚期,文明远远落后于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无法统治已在封建社会顶峰的北宋国土。
于是,金人采取了以汉制汉的策略,先后扶持伪楚、伪齐两个傀儡政权,作为统治中原的代理人。
但中原汉人不认这两个政权,伪楚只存在了一个月。
伪齐虽然存在了7年,却没什么大用,在宋、夏、金以及土豪、流寇等武装力量各方的角逐中艰难求存,无法帮助金国;保境安民。
那时北宋灭亡不久,中原百姓尚且心存故国,因而岳飞北伐抗金时,才会拟定出;连结河朔之策。
岳飞经常派人与河北、河东忠义民兵山水寨的首领们进行联系,并大量地发遣人员潜入敌境,策动忠义民兵遥相配合。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国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日渐成熟,汉化程度越来越高。
尤其金世宗和金章宗,深受汉家文化的熏陶,在位期间坚持;中庸稳固的治国方针,大力提倡儒学,导致中原汉人对金国有了认同感。
抛开文化因素,中原汉人如此选择也情有可原。
正如张养浩诗中所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王朝更替与小老百姓的关系并不大,无论兴亡都苦。对于升斗小民来说,只要能有好日子过,头上是哪个王朝并不重要。
而且,北宋灭亡于1127年,隆兴北伐发生在1163年,以20年一代来算,已经过去了将近两代。
如果某人北宋灭亡时刚娶妻,那么他的儿子、孙子一出生就在金占区,接受的也是金人的统治,没受过宋朝的教化,心理上不会认为自己是宋朝人。
等祖辈去世,父、子这两辈已经是彻底的金国人,自然要协助金军;保卫家园。
另一方面,南宋对金占区百姓的态度也很成问题。
宋廷南迁,本就相当于放弃了沦陷区的百姓,某种意义上对他们是有亏欠的。
可宋廷不但没有任何弥补,还对千方百计逃到南边的金占区百姓区别对待,蔑称其为;归正人。;归正人元是中原人,后陷于蕃而复归中原,盖自邪而转於正也。
这话就很好笑,中原百姓是自愿陷入;邪的吗?还不是朝廷无能。
大多数官员及名流都看不起归正人,宋孝宗时期的丞相史浩就是其中的代表,宣扬;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的观点,;归正人这个称呼,就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归正人在南宋一直受到歧视,被怀疑有异心,倍受猜忌。朝廷规定,归正人只允许添差某官职,而不厘务差遣,即只给一个闲散的官职而并无实权。
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就是归正人,可如果朝廷对他多一点信任,他不会只以词闻名于世,说不定是另一位岳飞。
为啥?因为他具备极高的军事天赋,既是文人,也是侠客、大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借这首慷慨激昂、壮烈大气的词描绘自己的志向,更为厉害的是,他并不是纸上谈兵,还真有沙场秋点兵的本事。
他曾率领50骑兵,就敢闯5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之后,又狂奔千里将其送交南宋处置。这个过程中,还从北地带回了上万人。
这样的大才,却因归正人的身份没能得到重用,蹉跎大半生,直到主战的韩_胄上台,辛弃疾才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又为镇江知府、兵部侍郎等。
但当时他已垂垂老矣,壮志难酬。
还有范邦彦,在金国科举中试,特意求任于宋、金边境的蔡州新息县令,乘宋金交战举城南投,如此大功,却只得了个湖州长兴丞的小官。
也许是同病相怜,他才将女儿嫁给辛弃疾。
南宋对归正人的这种态度,引发了大量归正人的不满,使南宋不断的失去北地民心,彻底断送了北定中原的可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