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美术的朋友~什么是重色?互补色?

如题所述

互补色理论、色盲与阶段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黑林在19世纪50年代提出了颜色互补处理理论,这一理论与当时流行的杨-赫林的三色素理论不同。黑林认为,人眼中有三对互补色处理机制,分别是蓝黄、红绿和黑白。每一对互补色中,两种颜色不能同时占上风。他的理论得到了颜色负后象现象的支持,例如长时间注视红花后,再看白色背景,可能会看到青色的花。
黑林的理论中,红绿被视为一对互补色,但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红绿相加应该产生黄色光,而非白色光。因此,黑林所说的“红绿”实际上是指红青、绛绿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互补色。这一点在后续讨论阶段模型时非常重要。
黑林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负后象现象:长时间注视红色后,眼睛中的“红绿”机制中性点向绿色方向偏移,使得白色看起来变成绿色。而三色素理论则认为,红色敏感细胞在长时间注视红色后,其敏感性降低,导致白色看起来变成青色。
在色盲的解释上,黑林理论和三色素理论各有优劣。色盲现象及其理论解释如下:
- 红色盲(protanopia):难以区分红黄绿色调,红色看起来暗淡。互补色理论解释较好。
- 绿色盲(deuteranopia):难以区分红黄绿色调,绿色看起来暗淡。三色素理论解释较好。
- 蓝色盲(tritanopia):无法区分蓝黄颜色,只有红白绿三种颜色有明显的区别。三色素理论解释较好。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心理学家Hurvich和Jameson的推崇下,黑林理论重新受到重视,并逐渐发展出了结合两种理论的阶段模型。这一模型认为,颜色信号在视细胞阶段以三色素形式存在,在神经节细胞阶段则以互补色形式存在。然而,这个模型存在一些问题:
1) “红”、“绿”的使用不一致,如果红加绿等于黄,那么它们就不是黑林理论中的互补色,相减也就失去了意义。
2) 颜色相加是矢量相加,而不是分量相加,因此R+G和B+G+R没有实际意义,也无法得出黄色或白色信号。
由于这些问题,一些阶段模型假设B、G、R三者的线性组合产生红绿互补信号,而不再强调黄色信号的产生。但这样一来,阶段模型的互补处理就变成了线性组合处理,这在理论上不够清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