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进了养老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诗在余华心里反反复复萦绕了快半个暑假。

她心里挥之不去却又无法排解的可不是什么“闲事”,而是一件心事,也是一件难事。

暑假,本来计划好与女儿出去旅游一趟,回来安心应付高二的紧张学业,可偏偏刚放暑假第一天,父亲就生病住院,出院后的这两个月一直在自己家里修养,再过一周就要开学了,可父亲怎么安置却仍旧悬而未决。

余华是市重点高中的一位教师,任高三年级的一个班的班主任。老公在本市公安局工作,夫妻俩育有一女,暑假后升高二,走读。母亲两年前去世。父亲71岁,退休在家,除了血压高身体没毛病,平日里种种菜,养养花,喝喝酒,下下棋,轻松自在,很看不上城里的住楼生活,觉得在楼上过日子心里没抓没捞,闲得难受。余华只有一弟,去年为了孩子来城里上学,七拼八凑地在城里买了房,70来平,两室一厅。两口子起早贪黑上班,紧得很,少有余暇。

放暑假的前几天,余老爷子因老友聚会多喝了几杯,不想就生出病来,脑血栓。病势不轻,但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是在当地镇医院输了液。想着过几天女儿放暑假了一块去城里医治。

这样一来二去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等到病情加重,心里发了慌,才向儿女求救。经过治疗,生命无虞,但手足功能受限,生活已经无法自理。出院后一直在余华家里调养,每个月复查一次,身体机能虽有较大改善,但饮食起居需要有人照顾。

余华堂前尽孝自不必说,女婿也细心周到。儿子儿媳上班再忙,也常抽时间前来探望。时间久了,老人慢慢适应了身体状况,看儿女孝顺,心情也不再那么急躁。一转眼,好像夏天就要过完了。

然而,余华的心事却与日俱增。父亲病情稳定,依然需要身边有人照顾,而自己与弟弟一家显然无法长期陪在父亲身边伺候。父亲患病身心俱疲,正是需要悉心呵护之时,可现实如此,如何两全呢?

晚上睡觉时的一声叹息,不觉又引下两行清泪。丈夫轻声问道:“是不是为开学后父亲的照顾犯愁啊?”

“嗯。可咋办呢?弟弟一家指望不上,我是姐,理应我来承担。”余华把头埋进丈夫的怀里,感觉自己柔弱得像一根细草。

“同事的亲戚在咱市里的养老院负责,那里条件不错……”丈夫话说了一半,就不吱声了。

余华明白,丈夫是在试探自己的心意。就转过身,开了床头灯,然后用食指顶着丈夫的肩膀,轻嗔道:“你是不是早有预谋,想让我当不孝女吗?父亲把我养大,我却把他扔到养老院,无依无靠的,我还是人吗?”

丈夫用手轻轻拭去余华眼角的泪水,笑意暖暖,“你是明白人,再想想。我保证父亲在那里受不了委屈。”

余华心里动了一下,丈夫居然能保证父亲在养老院里不受委屈,那说明他已经做了了解,甚至已经通过同事关系跟养老院的院长面谈过。

余华相信丈夫是个正直的人,是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这些年来为一直为自己挡风遮雨,疼爱有加,怜爱如初。于是,又伏在丈夫怀里,轻轻说道:“明天我探探父亲口气,咱也抽空去趟养老院看看。”丈夫拥她入怀,俩人温暖睡去。

次日上午,家里只有余华与父亲二人。余华点播了一个有养老院情节的电视剧,一边和父亲看电视,一边给父亲削苹果,聊家常。等演到养老院的情节时,余华漫不经心地说了句:“现在养老院越来越好了,老年人能得到很好的照顾。”

“有什么好?再好也没有自己家里好,没儿没女的才进养老院。”父亲边吃苹果边看电视。

“嗯,也是。你看电视里演的,可是有儿有女,都不在身边,有个头疼脑热的也照顾不到啊。”余华小声说。

父亲叹了口气,幽幽地说道:“人老了,难啊。你妈有福,说走就走了,不受罪。”

父亲的话扎到了余华心里最柔软的地方,眼泪就要流出来,她使劲忍住,生怕父亲伤心,赶紧岔开话题,说些家长里短高兴的事。

白天的事还是让老人走了心。上了年纪,晚上睡觉也少了。夜深人静,他睡不着,想想儿子,想想女儿,想想以前养儿育女的那些困难日子,一节一节,时隔多年,却恍如昨日。

猛然,他心里一惊,想到余华这就要开学了,以后谁来照顾他?他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了:儿子一家三口挤在两室一厅的小楼上,俩人上班虽忙工资却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好在有姐姐帮衬,也还过得去,但要整功夫伺候自己,不现实。余华条件好,女婿人也不错,但毕竟都要上班,工作压力大,再伺候一个病人,哪有时间和精力啊?

忽地,他又想到了白天女儿提的养老院的事,难道?难道女儿有意送我去养老院吗?

老人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地盘算着自己的将来和孩子们的日子。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认为故去的老伴泉下有知,也一样会支持他。

第二天吃完早饭,老人把女儿叫到跟前,坚定地说:“出院快俩月了,我觉得身子好多了。过几天你开学了我自己在家闷得慌,昨天你说的养老院的事,我看挺好,你跟你弟弟去一趟,看看咱这里的条件怎么样,条件好的话,我去哪儿,人多,热闹,你们也都安心,别误了工作。”

余华一听这话,回想起父亲昨天的态度,一夜之间父亲怎么就想通了还这么积极地张罗。旋即明白了,心里一酸,眼泪不自主地盈满了眼眶。

“爸,咱一大家子人,让你去养老院,人家会戳我们脊梁骨的,不孝顺。”余华坐下来,低着头,一边给父亲揉搓手一边抹眼泪。

“别听他们瞎说,去养老院就是孩子不孝顺?那国家开这个干啥?再说,那么多老年人住养老院,人家孩子都不孝顺啊?听我的,今天就办,我等你信。又哭鼻子,从小就爱哭,别哭了啊。”

父亲倔脾气一辈子了,办啥事都说办就办,余华只得依了他,跟弟弟联系。弟弟同意,说让姐姐看着办,住养老院的钱他出,余华没同意。

下午,余华跟丈夫去养老院做了考察。那里条件不错,而且院长跟丈夫很熟的样子,表示一定照顾好老人。余华把这些情况告诉了父亲,老人看上去挺高兴。

之后几天,老人的话好像多了起来,经常跟余华聊起他们姐弟俩小时候的事。余华坐在父亲身边,静静地听,总怕看到父亲的眼神。她知道父亲又一次为了孩子不顾自己。父亲风烛残年,病残之身需人照顾,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

日子有时过得很慢,有时又过得很快。不管余华多么希望与父亲多呆上几天,但该来的还是很快就来了。

送父亲去养老院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齐了。大家把父亲安顿好,是一个四人的房间。院长考虑到老人语言功能没有损伤,四个人的房间热闹一些。过段时间,视情况再行调整,保老人满意。

在工作人员给老人整理衣物的时候,院长将余华夫妇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嘱咐了一些事情。

院长认真地说:“咱都知道,失能老人的赡养和护理一直是痛点和难点问题,各地的养老机构也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咱们这里条件还不错,照顾老人饮食起居没有问题,基本护理也挺好,就是老人的思想和情绪方面,还请家属多多配合,尽快让老人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那我们怎么做呢?”余华看着院长,急切的问道。

院长示意二人饮茶,自己也拿起茶杯,喝了一小口,慢慢地说道:“我的意思是你们最好尽量抽时间多来看看老人,这里条件再好也不是自己家里,服务再好也不是你们的亲情。你注意到没有,房间窗户与二楼阳台都有铁丝网拦着,就是因为前几年别的地方养老院里有人情绪崩溃寻了短见,之后行业要求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措施才安装的。咱这里也有一些情况,有的子女把老人送进来就不见人了,三四个月不来一次,老人的心里啥滋味咱能想象得到吗?你看他们都没有表情,目光呆滞。”

余华听了这话,一下子站了起来,紧张地问:“这么严重?”

院长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笑着说:“这是个别现象,但要引起重视。老人来到这里,开始心里都不好受,咱们多配合,让老人开开心心地度过这个阶段。再说,恢复一个时期,身体好了,说不定就回家了呢,是吧?老人交给我,二位尽管放心好了。”

余华夫妻二人辞别院长,回到父亲房间。大家已经寒暄完毕,有的睡觉,有的吃东西,看上去身体都不好,情绪也不是很高。弟弟两口子在陪着父亲说话。

父亲看到余华夫妇回来,就对他们四个人说:“都忙了一天了,早点回去吧,我也累了,想睡会。”

余华俯身到父亲身边,小声说:“院长跟你女婿熟,你放心,他会关照咱的。先住几天看看,舒服咱就住,不舒服咱就回家去。我有空就来,你放心。”

说着又掉下泪来。父亲点点头,想说什么,可没说出来,眼睛里湿润了。可能怕女儿发现,就大声催促他们快回去,他要睡会觉,还背转过身去。

余华一行人走出房间,没走几步,余华又折回来,轻轻地走到门口,慢慢地伸头往房间里看,却见父亲脸朝着门口,老泪纵横。

余华心里一阵抽搐,绞得痛,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捂住脸,快速地跑出去,到了没人的地方,终于哭出声来。

跑出来的时候,她看到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还有几张面无表情的脸孔,几双目光呆滞的眼睛。

回家的路上,她没说一句话,心里却一直在呐喊:“爸,女儿不孝,让您受苦了。您放心,有女儿在,你不会无依无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