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来历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的来历

竹山县名的来历,说法有二。—种说法是北朝西魏大将侯景,投降南朝的梁,不久又领兵反梁,攻陷台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郊),梁武帝在台城饿死,侯景又归附西魏,公元552年被杀,史称“侯景之乱”。此事发生以后,西魏进行整顿,对与南朝搭界的蜀楚—带加强统治,将上庸县改为安城县,反映出西魏统治者要保卫领土安全之意。后来南北朝对峙局面日趋和缓,西魏又将安城县改为竹山县。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说:“县邑之北百里,有黄竹山。昔时山多竹,其色皆黄,故西魏命邑名曰竹山。”
  另一种说法是城西五里有一山,名为筑山。相传汉昭帝(公元前86年——前81年)曾派将屯兵筑口,即是此地。此山四周,各有—眼泉水,一年四季泉水不断,此水清冽,烹茶酿酒,别具风味。数百年后,泉水干涸,筑山之名亦渐渐被人们淡忘,“竹” “筑”两字谐音,于是,筑山就被称为“竹山”了。民间传说此山有两根水桶一般粗的百年老竹,因此,改“筑山”为“竹山”的说法似乎就更有道理。但是,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料,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对?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古代一部内容较充实、成书较早的地理著作,这部书将唐代十道所属的府、州、县的历史、疆界、山川等等都作了详细记载,千余年来,全国以至州、府、县、村镇的地方志,都按照它的体例、规格来编写,是公认的权威著作。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应该认为李著中对竹山名称来由的解释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见到的县志中没有黄竹山的记载,目前北乡一带人民中也没有关于黄竹山这个小地名的说法,同时李吉甫是唐代著名学者,身居长安(今陕西西安),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和科学水平而论,他没有可能在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对所掌握的材料一一核实。因此,不能排除以讹传讹的可能。至于“竹山”即“筑山”一说,民间至今仍认定城西五里确有竹山。可惜的是史书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只好认为此说似是而非。
  由于资料的匮乏,目前,我们还无法有把握地肯定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只好存疑,把这两种说法交一并介绍给读者,请自行判断。同时也希望对此有兴趣者进一步研究,以期得出正确的结论。
  至于竹山的疆域,历代均有变迁,限于资料,我们无法对这些变动作具体的说明。这里我们只能根据县志的记载,介绍清代竹山县的范围。县城东六十里抵界山,与房县接壤;南四百八十里抵界岭,与四川夔府大宁县官山相交,西一百廿里抵草鞋垭,与竹溪县县河铺为界,北一百八十里,与陕西白河县顺水寺界,又一百四十里抵左吉关,与郧县简池为界。东西广一百八十里,南北袤六百六十里。当时县城至郧阳府陆路三百六十里,水路五百廿里,至省城陆路一千五百六十里,水路二千三百廿里。这样看来,现在竹山县的范围,大体上是清代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确定下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22
竹山县:因境内有黄竹山,故名
竹山县,古称“上庸县”,隶属湖北省十堰市。位于湖北西北秦巴山区腹地。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陕西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陕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重庆市巫溪县。县城东北距十堰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武汉市638公里。面积3587.8平方公里,山地占总面积80%以上。
南部山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仅中部河谷有狭小坪坝。堵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中部,主要支流有深河、霍河和苦桃河。
辖9镇8乡279个村,总人口417081人(2010年),有汉、回、壮、蒙、满等8个民族。西魏废帝元钦因境内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改称“竹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