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和宋史·苏洵传的翻译

如题所述

伤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他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诗,并在诗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传阅于全县的学识优秀的人士观赏。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的有人请他父亲做客;有的人用钱财请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强拉着仲永四处去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他,这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写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比。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像平常人一样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宋史·苏洵传: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录,现将其《心术》、《远虑》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