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

需要附上文献根据

这首先涉及《资本论》和《保卫<资本论>》是怎样的关系问题。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毕生精力撰写的一部光辉巨著。正因如此,时间过去了两个世纪,这部著作依然熠熠生辉,值得我们学习深研。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部读和用的著作,实践性强。所以,我们对待经典的态度应该是坚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同时,《资本论》还是一部伟大的史书。即总的看来,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的成就是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其主要就是针对商品经济形态,做出了伟大的理论发现。


归根结底,第四卷是认识史。如果不是从历史角度,单纯从逻辑角度就看不到《保卫资本论》是《资本论》的中国化,它们的继承发展关系也看不到吧。该著全名是《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保卫资本论,回家,回历史,回中国,经济学文科也!


《保卫资本论》的工作内容·体例·结构安排:

    工作内容: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二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地基:社会主观批判[方法论和思想史批判统一形态]
    第三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建筑:社会客观批判[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统一形态]
    第四部分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运用:中国经济学提要暨大结局[历史和思想统一形态]

    下面有六篇内容:
    第一篇 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工作地基:经济形态历史观批判
    第三篇 资产阶级工作地基:经济形态社会观批判
    第四篇 马克思的批判逻辑:历史批判之导入
    第五篇 政治经济学工作逻辑:《资本论》究竟怎样炼成
    第六篇 蕴涵中国历史规定的批判逻辑:对马克思革命的继承和超越

    工作体例:以发生学写“解释学批判”和“发生学建构”。

    结构安排:简单说,就是“1+19”结构,写在前面和十九章正文。写在前面,实际上就是该著的序言。


因而工作口号是:以文驭理,以历史驾科学,诸君多努力,国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


——————————


保卫《资本论》时代来临的三大标志:


    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即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新世纪我们迎来”保卫《资本论》“时代。《保卫资本论》是对《资本论》逻辑的最新的中国化的概括和提炼。其认为《资本论》犹如《道德经》,从母说到子,这是基本逻辑。其深化了国内学者的资本研究现状,从而使研究带有原创性。创新性研究是这么三条:一,区分“对象”和“研究对象”;二,区分“物”和“事”;三,区分“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另外,《资本论》启发我们: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经济。

    “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应该是发展《资本论》思想,以中国人资格书写历史的经济理论。


    因此,《保卫资本论》可作为《资本论》之提高读本,以“中级或高级政治经济学”身份作为中国经济学之研究导航;以睿智的语言生产检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行动,基于此历史文化沉积和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深航期这一伟大发展时刻,以探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暨中国经济学工作逻辑为宗旨和目标,指导经济形态社会特别中国经济形态社会之理论建构。中国经济学并不是中国经济过去、现在、未来之直接理论反映,而是对世界经济过去、现在、未来从民族工作语言角度上的一个深刻性理论反映,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内在发展特质,其和以欧美代表的西方经济的“同”与“不同”。本书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写就的经济学方法论的专业书,对中国经济学的工作要旨进行阐明,围绕马克思以后的时代发展逻辑,并全面梳理人类史前时期的发展逻辑,实质内容在于总结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成就,阐明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商品批判逻辑和资本批判逻辑。本书适用于各类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爱好者、致力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以及各经济专业、历史专业的大学生、《资本论》阅读者和爱好者。


  根据上述见解:

  《资本论》第四卷实践的逻辑是:范畴发生的认识机理。在这种意义上,它使范畴的“生产”实践化,首要性地贯彻了“认识”由“历史”生产的原则。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相互构成形成总的写作逻辑,历史部分确立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指针。方法论意蕴是:(1)根据历史生产方式的“自然生长”,显露范畴的内核的生理结构——(剩余)价值;(2)由范畴生产上的层级运动,揭示“结构生长”的历史性;(3)通过“理论”的总体生产,最大程度地彰明方法论批判和认识论批判的内在结合性,具象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工作路线。因此,它否决了考茨基非法编纂《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错误要求。《资本论》整体上也就统一了“两种认识发生学”,即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认识(发展)的逻辑,统一了历史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这种整体性研究树立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典范。


  庸俗和肤浅的社会主义视线使考茨基停留在非批判的理论建构观上,导致其坚持要将马克思《资本论》的“入口”确立为理论学说的单纯的平滑和顺延。这种平面结构要求将理论部分和历史部分看作是“两条平行线”,并且是相互隔开的、各自执行不同的和特定的功能的两个并行的线条。因而,诚恳地认识到:“在这个著作的整理工作上,我越是向前进,我越是明白,要照恩格斯的预期,把它编成《资本论》第四卷,是我的能力办不成的。”考茨基的总的看法是:“理论的历史发展的叙述,在这里,是全然放在一个特殊理论及其展开的批判后面了。”


参考文献:


许光伟:《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

许光伟:《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马克思主义文摘》2012年第12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04
《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是指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如何理解和编纂的学术讨论。马克思去世时(1883年),他的《资本论》第四卷的手稿已经准备好,该卷是对他所处的时代——19世纪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史¹。哲学家 卡尔·考茨基 (1854-1938)出版了马克思剩余价值批判的部分版本,后来又出版了完整的三卷本《剩余价值理论(英语: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作为《资本论》第四卷的正式版本。然而,考茨基的编纂方式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和批评,认为他没有尊重马克思的原始手稿,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进行了修改和重组³。这就引发了关于《资本论》第四卷逻辑问题的争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资本论》第四卷与前三卷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继续前三卷的分析,还是对前三卷进行修正和补充?
- 《资本论》第四卷中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是按照历史顺序排列,还是按照理论发展排列?
- 《资本论》第四卷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结构是否完整和一致?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的地方?
- 《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批判是否正确和公正?是否有误解或偏颇之处?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得到一致的回答,不同的学派和观点有不同的解释和评价。有些人认为考茨基的编纂是合理和必要的,有些人则认为考茨基的编纂是错误和有害的。有些人认为《资本论》第四卷是马克思最重要和最成熟的著作,有些人则认为《资本论》第四卷是马克思最次要和最初级的著作。这些争论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理解和运用,也影响了后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