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卷的文物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为神宗第十一子。其在位期间,穷奢极侈,大兴土木,于京师筑艮岳,广求天下奇花异木、珍禽异兽、佳果文竹,严重剥削、骚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任用蔡京、童贯等人把持国政,贪污横暴、滥增捐税……
如果用政治的眼光看赵佶,可称得上“昏君”了。然而,今天我们却要沿着书法这条脉络,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历史的丈量是公平的,在我们陈述赵佶的万般不是之后,末了都会补上一句:“徽宗工书画,书法称瘦金体,善画花鸟……”他是一个天才型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只可惜在治理国家方面却是一个低能儿。于书法方面,其最大成就在于独创“瘦金体”,成为后世学书者仰望的对象。一个成熟书家的表现手法常常是多样化的,而被后人称道的作品往往是其所擅长的。那些少被人提及的,大都因为其表现方式不是该作者最擅长的。但是,它们虽然隐匿于历史之一角,却仍然发出耀眼的艺术光芒。譬如,说张旭擅草书,就忽略其楷书《尚书省郎官石记序》的存在;说王铎擅行草,就绝口不提他的隶书。同样,赵佶的《草书千字文》较之《楷书千字文》,被人提及的机会也少得多。是不是其艺术价值不高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草书千字文》(图为作品局部),纸本,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此卷作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此时赵佶40岁,人到中年,可谓技艺娴熟。
赵佶草书取法何处?清人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称其“书法学怀素,而腕力弱甚”。以此作看,怀素确实是其取法的主要对象。他将怀素的那种绵延之势运用得自如、自在,尤其是对于圆转的运用,精熟之至,使得每个字形成一种包围之势,结构空间充满坚韧的弹性。若用挑剔的眼光欣赏,有些字大圈套小圈,圈圈相扣,不免有点儿“过”。譬如此作中“晦魄”二字的处理方式,如能加入些方硬的折角也许更好。
经典的产生,有赖于时间的检验与判定。赵佶《草书千字文》能穿越近千年时光为我们所欣赏,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如今,当我们谈论张芝、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的草书时,又自然而然地想起赵佶的《草书千字文》,这对于独创“瘦金体”的赵佶而言,一生寄情笔墨也就无憾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