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学,七分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不久前,刚刚跟随张其成老师学完了《易经》,又有了一些新的关于学习的感受。

先聊一聊,现在学生学习的状态。基本上我每一天都会跟学生打交道。

坦白来说,很多孩子学习是比较被动的。比如说需要背诵英语单词,如果不去要求的话,很少有孩子主动去背。

讲课的时候,我有时候刻意提升了音调,并且强调接下来讲的是重点内容。但是还是有不少同学似乎没有什么感觉,无动于衷。知道你走到他们面前,去盯着他。

对于没掌握好的知识内容,他们是不会主动花心思的。需要老师带动,不断去讲解很多遍,才渐渐稍微好一些。

他们习惯于老师把知识灌给他们,一切都是在老师的带动下进行。他们问问题是比较少的。

对于以上种种现象,我以前也曾深深抱怨:我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帮助你们去提高成绩,你们却好像丝毫不在意,让人心里很难受。

但是我现在理解了,因为当时我是学生的时候 ,我和周围的同学,大多也是这样一种状态。

原来,我上课的时候,习惯于把一道题从头讲到尾,非常细致。结果呢?我讲课是越来越厉害了,孩子却没有多大起色。

后来我就调整了一个策略:尽可能多的去提问孩子。不仅让他们讲这道题,然后让他们试着总结此类题的做法以及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我到最后再作为补充。

《论语》上说:学而时习之。孩子们一直在学,少了习的这个环节。

后来我又进行了优化:以前我课堂上大部分都是在讲。后来我给他们更多练习的机会。然后从他们的错误当中,提炼出他们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然后进行这类的训练。

后来,学生的成绩有了很明显的提升。

其实,我真的没有资格去批评他们,只学不习的习惯。因为这两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这样做的。

比如说,这个老师很厉害,我和他学习,把他的课认认真真听了好几遍,笔记做的非常详细,还写了自己的心得。结果却是越学越焦虑,越学越迷茫。

为什么呢?

这次刚开始学习《易经》的时候,我也继续沿用了,只学不练的方式。后来发现,里面的内容实在有些深奥,继续这样学下去,越来越迷糊。

于是就换了一种方式:结合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书籍。我每天把所学的内容再讲一遍。

一开始我觉得没啥,但渐渐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类似的,一下子都通了。甚至有一次,朋友说 ,有一个点搞半天没搞明白,非常糊涂。我立刻就给她讲出来了,她也立刻听懂了。

稍微比较遗憾的是,我没有参加老师的答疑环节,也没有和同学做过多的讨论。

关于彼此间的相互讨论,我也在做,不过不是在学《易经》,而是早上读书之后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因为要去讲,所以自己必然要进行深入思考。而且朋友有时候的观点不一样,也反过来启发到了我。

70天的学习之旅就结束了,即将迎来《道德经》的学习,非常期待。继续加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