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六世余烈和魏国三代以降,谁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高中文理分科时,文科涵盖范围是政史地,要真正了解历史,其实孤立的看历史是无法弄明白的,还要结合政治和地理来看才会明白!

这也是文科范畴需要政史地的原因吧!具体到魏国问题当然也是如此,其实于国土面积大小而言,魏国只能算是战国七雄中不算大的那个国家,按地盘算,燕秦楚都比魏大。

(三家分晋从一超多强到战国七雄)

不过这只是表像而已。

在古代政治格局中,决定实力的不是地盘而是人口和生产力,要不楚国才应该是最强的国家!

所谓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冷兵器时代人口才是国力的前提,因此人是第一位而土地是第二位!

夏商周三代以来自古以来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就是黄河流域,又以原来晋国故地为最繁盛,其他边缘地区,则受限于科技还有人口,即使土地广大也不过是蛮荒之地,缺乏战略价值。

这就给了魏国在战国之初强大的先决条件,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是和楚国一样的超级大国,不过他们相比而言,楚国更像后世的苏联军事强大经济不发达,而晋国则和美国类似,综合实力强横,最终晋楚争霸,结果也如美苏争霸是美国获胜。

(人口热点图上的三家分晋,于魏国霸业起点)

只不过晋国内部公卿问题特别严重,最后尾大不掉,经历六卿之乱后,就这样分成了三个国家赵魏韩。

在三家分晋的时候,其实魏国是占尽便宜的,他们所获得的领土是最富庶的,人口是最多的,唯一问题可能就是不成块,连不成体系,有飞地在外。

这是隐患也是契机,就看主政者如何施为而已!

很庆幸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第一代主政者魏文侯斯(前445年—前396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

在他的治理之下,魏国在战国群雄中率先变法,重用贤能,结果就是魏国在战国之初的强横一时!

(励精图治看文候)

魏文侯斯为人特点在于:重诺守信,践行约定,虚怀若谷,宽宏大量!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顾左右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资治通鉴》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资治通鉴》

以上二段是资治通鉴中,关于魏文侯为人特点的描述,第一段反应了魏文侯的重诺守信,践行约定,第二段反应了魏文侯的虚怀若谷,宽宏大量。

除此之外,最关键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最后帐下人才济济!

后来又举贤不避德,任用吴起,到了魏文侯中晚期,则又发现了如翟璜、西门豹、乐羊、屈侯鲋这样无数的人才,直接结果就是魏国越发强壮!

西门豹治邺、乐羊伐中山、吴起夺西河,版图随着人才的效力也不断扩大!

就算到了后期,魏文侯也没有丝毫懈怠,大胆任用李悝为相,实施变法,以法家耕战之法做国家指导思想!

(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人才)

通过李悝变法,奠定了魏国的经济基础、法治基础,魏国国力达鼎盛,在国力强盛同时,魏文侯还特别重视于三晋间的关系,一生致力于团结三晋纷争!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

不仅如此,他还不断带领三晋,不断攻击齐国,目的除了削弱齐国,还有就是帮助三晋一统获得诸侯的位置,之后讨伐秦国,还有楚国也是如此,除了魏国自身需要之外,也有以武力获得战国诸侯承认的内在因素在内!

一个如此有为的魏文侯,无疑是魏国最大的幸运。

可是这份幸运会随着创业者的离去在继承者手里被败光!

公元396年魏文侯病逝,由魏武侯击继位,魏国就开始了作死的节奏,这魏武侯击对待人才完全不如自己的父亲,造成魏国人才不断外流,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吴起的出走楚国!

而吴起则在楚国获得重用,成就了楚国的中兴与宣威盛世(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29年)

除了不尊重人才,魏武候还特别的狂妄,曾经和吴起的对话中,流露出对春秋霸主楚庄王的不削一顾!

(狂妄的魏武侯于他的不断争战)

直接结果就是,造成魏国朝廷党争内斗,先是吴起不服田文;幸得田文雅量,方不致大祸。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可是田文不会永远活着,于是在田文死后,吴起就因为怕被迫害而远走楚国!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一个原本强盛的国家因为魏武候的上台突然变的内部动荡,政局不稳,如果仅仅如此,魏国还不至于衰弱,可惜的是他们还外交失措,最后弄的三晋离心离德!

原因不过是因为魏武候的好大喜功,及爱用兵!

魏武侯前期延续魏文侯联合三晋的战略,不断带来三晋攻城略地,很是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只是不断的胜利让魏武侯越发张狂,竟欲干涉赵国朝政,当时赵国公子朝意图造反推翻赵敬候,魏武侯助公子朝袭赵国首都邯郸,惨败而归,自此魏赵决裂。

随后就是长达四年的“魏赵之战”(公元前383年魏齐卫与赵楚四年混战)。

之后又迫于多线作战,被迫与赵国和解,可是三晋已开始貌合神离,后期虽然也有联合军事行动,可是已没有了初心,更多是利益结合!

这也为后来魏惠王莹时期,魏国的孤立埋下了隐患!

(我不是败家子,只是头脑不清白)

然后就是魏国最大的败家子魏惠王莹上台!

魏惠王莹(前369年—前319年)在位约50年,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打仗,打仗,永远不停在打仗,永远四面出击,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战略重点在哪里!

魏惠王莹上台前期,魏国依然强盛。

首先军事上:魏惠王任用庞涓、公叔痤为将,建立武卒制度,修建西长城,最后不断争战。

其次政治上:魏惠王彻底放弃了联合三晋的策略。

最后经济上:迁都大梁兴修水利,加强防备,修建西长城。

看上去很有作为,却毫无大政方向,完全不知道魏国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的局面,自恃霸权,放弃联合三晋轻启战端,以致四面树敌。

在他任下,有一长串的战斗清单,而且全部都是混战,从来都是敌我不分!

前366年,魏惠王韩共侯会于宅阳,于武都、洛阴败于秦军。

前365年,魏国伐宋取仪台。前364年,秦献公以章蟜为将,破魏于石门,斩首六万,赵救魏。

前363年,秦献公攻魏于少梁,赵救魏。前362年,魏国两面开战,以公叔痤为将,败韩、赵于浍。随后,秦攻魏,虏其将公叔痤,后释放回国。

前361年,赵、韩攻秦,魏国趁机攻赵取皮牢。

前360年,魏赵攻齐。前357年,魏宋伐韩,宋伐韩取黄池,魏取朱。

前355年,魏惠王将龙贾筑阳池以防秦,与秦孝公会于杜平,又侵宋国黄池,宋复取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