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城容易守城难,看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的经营之道

如题所述

河西走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一个历朝历代挖空脑袋想控制的交通要道,它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全长约一千公里,水草丰富,环境适宜,是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西北边防重地。东周春秋时为被西戎占领,战国先秦时被月氏人占,直至文帝前元四年(前176),河西地区终为匈奴所占领。占据着这块水草肥美的沃土,不断扩张的匈奴直接威胁着汉王朝的统治。 河西走廊 经过高祖、惠帝及文景两朝共七十余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国力已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基本上具备了和匈奴掰腕子的能力。元朔三年(前126),奉命出使西域的张骞回到长安并带回了大量有关匈奴的情报,武帝在听取张骞的汇报后,决定讨伐匈奴,夺取河西地区。汉武帝分别于元狩二年的春、夏两季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征匈奴,打败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歼敌四万,浑邪王被迫降汉,河西地区终于纳入汉朝版图。 霍去病征战匈奴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处在中原与西域诸国东西交往的交通要道上,又是汉匈争战的核心区域,所以汉王朝很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尤其是元狩二年之后,河西走廊彻底纳入汉版图,汉王朝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开始大规模、全方位的经营这一地区。 修筑关塞 汉王朝为增强在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因地制宜,依据河西走廊的地形、地势等特点,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分段修筑了河西边塞。作为汉王朝控制西北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些边塞的修筑,为增强汉王朝的边防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居延塞遗址 河西边塞的修筑起始于令居,史载元鼎六年(前111),「 ”又数万人度河筑令居”。即令李息、徐自为在令居筑塞,并驻兵设将作为防备,以实现方便联络西域及避免匈羌联合的战略目的,后又修筑了令居到酒泉及酒泉到玉门的边塞。另太初二年(前102),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一带修筑的居延塞,对于维护张掖、酒泉郡的安全,及由此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的畅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汉边塞沿线,还配套的修筑了城、障、亭、隧等其他设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汉代河西边防的主要防御工具之一。 「 ”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宪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险出长城数千里”。--《后汉书·西宪传》 除了修筑边塞以外,汉王朝还在地理位置比较险要的地方或者边界地带设置「 ”关”,作为守卫的处所。汉王朝在河西走廊地区共设有四关,分别是玉门关、阳关、金关与悬索关。其中玉门关和阳关,均位于敦煌郡的龙勒县境内,且是都尉的治所,是当时中原王朝与西域交通往来的咽喉要地;金关和悬索关设置在河西走廊中部的黑河一线,以此来拥守走廊与内蒙古高原间的一些河谷道口。 玉门关、阳关位置 设立河西四郡及属国 河西走廊归汉以后,汉 *** 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增强其在西北边境的防御力量,以更好地打击匈奴和沟通西域,并隔绝匈奴与走廊南部的诸宪联合起来反汉,在采取修筑障塞等边防措施的同时,也开始在这一地区陆续设立郡、县等行政机构,并派遣官吏任职,处理相关的民政和边防事务。还鉴于河西走廊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军事交通地位重要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实行了郡县和属国并行的制度。这种完备的行政建制,为加强汉王朝对河西走廊的管理,甚至提高整个西北地区的边防力量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河西四郡 汉 *** 在河西走廊地区逐渐设置四郡,首先是始于酒泉郡的。随着汉匈战争的不断升级,汉王朝急需加强该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和行政管理。而正是适应这种军事、政治形势变化的需要,才先后从酒泉郡分置出了其他三郡。也因此表明,汉 *** 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在逐渐地细化。反过来由于对河西地区的有效管理,从政治上保障和促成了汉王朝攻打匈奴的顺利进行,故可以说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对于设立郡、县的位置选择,一般都是在河流附近,此即是充分考虑到了当地气候干燥并缺水的自然条件和军事斗争的需要。这种完备的行政建置,为增强河西的防御力量,实现通西域和隔绝羌胡的战略意图也起到了重大作用。 汉王朝设置河西四郡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此河西走廊真正变成了「 ”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要地,更因之加强了汉王朝在西北边境的防御能力。还为推动西域诸国与汉 *** 联合抗击匈奴创造了可能,也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了基础,并因此促进了西方文明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交往。 河西四郡 西汉 *** 除了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来加强其管理统治外,还因地制宜地设立属国,主要是为安置那些在战争过程中归降于汉王朝的少数民族部落。属国的官僚机构通常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即属国都尉、臣、侯或司马)构成上层,少数民族本来的千长、百长、且渠等构成下层气河西地区的属国,在史籍中比较常见的有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及酒泉属国。 「 ”不改其本国之俗而属于汉,故号属国”--《汉书》 郡县制和属国制在河西地区的并行实施,有效地加强了汉 *** 对河西走廊的统治,基本保障了西北边地的稳固与安全。对于汉王朝进一步更好地经营西域,最终彻底地打败匈奴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移民屯田 西汉王朝在夺得河西走廊之后,还实行了移民实边、屯田开发等措施,以从经济上夯实此地的物质基础。这样不但有利于河西地区的政治稳定,更能为进一步经营西域与攻打匈奴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汉王朝在河西地区实施过多次的移民政策,大大地增加了当地的人口,还带去了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与农业技术,促进了边地的农业开发,改变了河西较为荒凉落后的面貌,也为守护边地的广大戌卒们提供了充足的军粮。这些移民不但要进行正常的农牧业生产,还得「 ”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负担起相当的军事防御任务,所以他们对于西北边防的巩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其后(元狩二年)票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汉书》 元狩四年(前119)漠北之战以后,匈奴因失败而于武帝元封年间,「 ”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敦煌郡”,企图控制西域。汉武帝鉴于这一形势的变化,决心要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在巩固好对河西走廊有力统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战争,于是在河西地区开始屯田。河西的屯田点主要分布在令居、番和、武威、居延、酒泉、敦煌,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居延屯田区。由于居延地区的大规模屯田,对巩固边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而汉 *** 为了加强对居延屯田的有效管理,还专门设置了居延农都尉,居延田官与驻马田官都在居延农都尉的管辖范围之内。 「 ”益发戌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史记》 居延屯田区遗址 由于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组织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才使得河西的屯田开发事业得以顺利进行。敦煌地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地,在此也分布着一些屯田点。河西的屯田点遍布整个河西走廊,规模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连年的屯田开发,大大的提高了河西的粮食产量,不但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充裕,而且更为汉 *** 攻打匈奴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也正是由于屯田开发事业的长期推行,增强了河西边郡的防御力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匈奴对于河西边地的侵扰和掠夺。 元狩二年两次河西之战汉朝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夺得了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才使得汉王朝从汉匈双方争战的不利态势中摆脱了出来,而处于主动的地位。由此作为驻兵或出军的基地,以展开对匈奴更大范围的彻底清除。甚至可以说河西之战的胜利,是汉王朝崛起的一次重要契机。汉王朝正是由于夺取了河西走廊这一战略要地,才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汉匈战争的最终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